ITER脈衝超導電磁體系統全部組件製成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ITER脈衝超導電磁體系統全部組件製成

據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官網30日消息,在聚變能源領域,ITER實現了一項里程碑式成就——全球規模最大、功率最強的脈衝超導電磁體系統所有組件製造完成。

此次完成的最後一個組件是中央螺線管的第六個模塊,在美國製造並完成測試。待其在法國南部ITER實驗堆現場組裝完成後,中央螺線管將成爲該系統最強大的磁體,磁力足以吊起一艘航空母艦。它將與俄羅斯、歐洲和中國製造交付的六個環形極向場(PF)磁體協同工作。整個脈衝磁體系統重約3000噸,是ITER環形反應堆(託卡馬克裝置)的電磁“心臟”。

該脈衝超導電磁體系統工作原理分五個步驟。首先將幾克氫燃料(氘氣和氚氣)注入ITER巨大的託卡馬克反應堆腔室。接着,脈衝磁體系統通電使氫氣電離,形成等離子體。隨後,等離子體就被約束在這個磁場構成的“無形籠子”裡。再之後,外部加熱系統將等離子體溫度提升至1.5億攝氏度。最終,在此高溫下,等離子體粒子原子核發生聚變,釋放大量熱能。

按計劃全面投入運行後,ITER僅需50兆瓦的輸入加熱功率即可產生500兆瓦的聚變功率。在這種效率水平下,聚變反應基本自熱,形成“燃燒等離子體”。

ITER旨在證明聚變(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作爲地球上豐富、安全、無碳能源的可行性。這是一個由30多個國家共同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其中,中國製造了一塊10米長的極向場磁體,已安裝於託卡馬克裝置底部。中國還爲部分PF磁體貢獻了鈮鈦超導體,此外還貢獻了18個超導校正線圈磁體,其被放置在託卡馬克周圍,用於微調等離子體反應。

ITER總幹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表示,ITER獨特之處不僅在於技術複雜,更在於國際合作框架使其能在不斷變化的政治格局中推進。這一成就證明人類面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等挑戰時,能克服分歧推進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