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IME擁抱2035”新年峰會成功舉辦,聚焦科技商業融合新篇章

2025年1月8日,由長江商學院與iCANX國際科學家聯合會聯合舉辦的“ISTIME擁抱2035”科技×商業新年峰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峰會匯聚了衆多科技與商業領域精英,旨在探討科技與商業的深度融合,探尋產業創新與發展路徑。

出席此次峰會的嘉賓包括iCANX國際科學家聯合會主席、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博士;

長江商學院院長、傑出院長講席教授李海濤博士;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博士;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教授;

長江商學院戰略研究副院長、戰略學教授、新生代獨角獸全球生態體系研究中心主任滕斌聖博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曉龍基金會董事長曾憲章博士;

連界董事長、由新書店創始人、長江商學院校友王玥先生;

洛可可設計學院創始人王曉丹女士。

活動伊始,長江商學院院長李海濤博士在“經濟與管理”板塊中,發表了題爲《新質生產力:中國的挑戰與機遇》的精彩演講。

李海濤博士深入剖析了中美科技競爭與產業政策的格局,並指出中美科技競爭已成爲關鍵一環。美國通過實施一系列產業政策、加大製造產業投資等方式,聚焦中高端製造;

同時,提升其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導地位。而中國則將“新質生產力”作爲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強調創新的主導作用,着力於升級改造現有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並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李海濤博士認爲,儘管中國在高端領域如芯片製造等方面仍面臨挑戰,但統一大市場和全球新市場、健全強大的工業體系、AI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科技金融助力科技產業也正在成爲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四大機遇,中國科技產業正突破重圍,展現出強大的發展動力和潛力。

隨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博士聚焦“科學與創新”話題,帶來題爲《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的高熵能源與系統》的主題演講。

在回顧了原創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歷史後,王中林博士指出,面對我國當前“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消費結構以及雙碳目標的迫切需求,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成爲關鍵。摩擦納米發電機作爲一種原創發明,能夠在低頻、微幅、弱力等條件下高效地將機械能轉化爲電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他強調,在雙碳背景下,摩擦納米發電機技術在微納能源與傳感和海洋藍色能源等領域擁有巨大實踐空間,爲實現能源結構優化和減少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目前,摩擦納米發電機已形成五大產業集羣,在輸電線路監測、醫療設備、智能產品、環境監測等諸多場景應用中成效斐然,有望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實現及全球能源轉型。

“世界發展格局下的科技創新”圓桌對話環節,由iCANX國際科學家聯合會主席張海霞博士擔任主持,王中林博士、李海濤博士以及美籍華人科學家曾憲章博士共同參與對話。嘉賓們圍繞科學家創業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展開熱烈討論,從國際科技合作、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協同、政策環境等多維度交流見解。

曾憲章博士着重指出,科學家在創業征程中,需要擺正心態,積極修煉企業內功,全力提升技術品質,依靠持續創新戰勝困難與挑戰。

李海濤博士則表示,科技創業者要堅守初心,摒棄短視行爲,秉持長線發展思維,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精準挖掘市場需求,充分整合各方資源,爲科技企業發展注入動能。

王中林博士認爲,科研人員投身創業浪潮時,需迅速轉變思維,紮實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持續提升自身商業素養與認知水平。

最後,張海霞博士在總結中鼓勵科學家在創業時明確自身優勢,並將其培育爲獨樹一幟的市場競爭優勢。

在接下來的“技術與投資”主題演講中,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博士以《具身智能發展的新時代》爲題發表演講。

王田苗博士指出,當前世界處於經濟、科技、文化交錯驅動與衝突的百年未遇之變遷期,技術擴散在歷史進程中作用關鍵,而如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未來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重塑全球市場格局。

從市場前景來看,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猛,人形機器人更是潛力巨大,未來具身智能產業生態將涵蓋設計、製造、供應鏈、數據模型等多領域。

同時,王田苗博士也表示,在科技創投生態建設方面,創新需要國家實驗室與產教融合協同推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創業面臨成果轉化週期、利益分配等難題,亟待“科學家的合夥人”深度參與;創投則急需戰略耐心資本、政策引導與合理退出機制支持。

在“進化與變革”主題演講中,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滕斌聖深入剖析了科技與商業融合發展的動態格局。

他指出,從獨角獸生態演變來看,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與估值不斷變化,行業分佈廣泛。中國獨角獸發展從“模仿創新”邁向“自主創新”,這背後是宏觀環境的變化、政策對新興產業的引導、科技對新商業模式的驅動及企業務實的發展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與此同時,全球商業生態也正從“去全球化”向“新全球化”轉變,其特徵包括技術與市場變革加速、企業協作增強、思維生態化、競爭更具韌性等。在這樣的轉變下,企業發展更需具備持續創新、快速響應、生態協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未來商業將朝生態化、智能化、全球化2.0方向演化,企業在當前挑戰與機遇並存下,需積極擁抱變化、協作共贏,以適應新趨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生代獨角獸的進化之路”圓桌對話同樣精彩。滕斌聖博士主持對話,王田苗博士、連界董事長、由新書店創始人王玥先生和洛可可設計學院創始人王曉丹女士參與對話。對話深入探討了新生代獨角獸企業在科技賦能下的成長路徑與創新模式,聚焦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因素。

王曉丹女士分享了洛可可設計公司在創新整合方面的經驗,強調在產品創新時應挖掘科技成果細分場景與跨界組合,提供全流程服務打造創新閉環,讓科技成果更好進入市場。

王玥先生則從投資角度出發,他指出,天使輪投資受資本市場環境影響存在提前退出的可能,應推動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科學家與企業家合作,面對未成熟技術要與科學家持續探索合作。

王田苗博士則表示,判斷技術市場性看原始創新和服務人羣,孵化以兩三年爲界,超期需國家支持;科學家做CEO難度大,非全職且缺商業錘鍊難以成功,孵化器模式或可提升成功概率。

此外,“科技×商業系列報告發布”環節也是此次峰會的亮點之一。該系列報告凝聚了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精華,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全面涵蓋了企業經營、區域經濟、產業經濟、企業家韌性以及新生代獨角獸成長等多方面內容,系統梳理了科技與商業融合的現狀、趨勢與挑戰,是推動科技與商業協同發展的重要參考。

此次峰會不僅是科技與商業的跨界碰撞,更爲進一步促進科技與商業融合搭建了交流平臺,爲產業協同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爲創新成果與商業機遇的迸發增添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