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週報:3家終止審覈,錦藝新材實控人存大額負債

2月10日~2月16日當週,滬深交易所有3家擬IPO企業終止審覈,均爲撤回申請材料。

其中,申報滬市主板的爲威邦運動科技集團股份公司(下稱“威邦運動”),申報科創板的爲蘇州錦藝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錦藝新材”),申報深市創業板的爲成都正恆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具體來看,錦藝新材申報IPO後存股權轉讓糾紛,實控人存大額負債,且存在主要客戶相對集中及依賴單一客戶的風險;威邦運動則存在業績連續下滑,依賴單一客戶的情形。

另外,2月13日,申報滬市主板的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發過會,成爲蛇年首家IPO過會企業。

錦藝新材實控人存大額負債,IPO終止觸發部分對賭條款恢復

錦藝新材的IPO申請早在2022年12月30日就獲得受理,2023年1月20日進入已問詢環節,不過一直未披露問詢與回覆相關信息,也未有進展,直至2025年2月13日宣告終止審覈。

而就在2023年1月28日,因股權轉讓糾紛,三名原告丁果、張新平、張新苗起訴鄭州錦謀、陳航斌、穗合投資、哇牛制享、錦藝新材,要求撤銷鄭州錦謀與穗合投資、哇牛制享的股權轉讓行爲,要求後兩者返還已受讓股權。

事件起因是,2021年7月31日,鄭州錦謀分別與穗合投資、哇牛制享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鄭州錦謀將其所持有錦藝新材5.74%股權以1.034億元的價格轉讓給穗合投資;鄭州錦謀將其所持有錦藝新材2.22%股權以40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哇牛制享。此次股權轉讓價格爲11.81元/註冊資本。

原告訴稱鄭州錦謀低價轉讓股權、鄭州錦謀與陳航斌存在惡意逃避債務等情形。2023年9月6日,法院作出《民事判決書》,認爲理由不能成立,駁回原告訴求。後原告又提起上訴,但直到2024年底,尚未作出判決。

除了股權轉讓糾紛外,錦藝新材實控人的大額外債問題也受到市場關注。

在錦藝新材申報IPO之時,實控人陳錦魁個人累計的大額負債本金爲3.87億元,該等個人借款主要用於陳錦魁個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的對外投資。

陳錦魁之後採取以個人資產抵償債務、以自有資金及投資分紅償還債務等綜合方式,減少總體債務規模,截至2024年12月20日,陳錦魁所負大額債務本金規模降至2.60億元,按照陳錦魁與債權人協商的借款利率計算,另有應付利息805.42萬元,負債到期時間爲2025年12月至2028年12月不等,債權人爲陳錦魁的親屬、朋友和陳錦魁所在的廣州市福建福州商會,債權人合計43名。

此外,錦藝新材存在主要客戶相對集中及依賴單一客戶的風險。根據招股說明書,2021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報告期),該公司向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金額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爲55.07%、56.95%、62.58%和66.63%。

同期,該公司第一大客戶臺光電子毛利貢獻佔比分別爲35.29%、34.41%、48.54%和60.06%,其中2024年1-6月臺光電子對公司的毛利貢獻佔比超過50%,錦藝新材存在對單一客戶臺光電子的重大依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錦藝新材此次IPO終止審覈,該公司及全體股東的部分“對賭”條款將隨之恢復。“雖然公司未作爲對賭條款的義務人,但如觸發對賭恢復條件,則仍可能對公司股權結構和日常經營穩定造成不利影響。”錦藝新材稱。

威邦運動業績持續下滑,依賴單一客戶

與錦藝新材類似,威邦運動也存在客戶集中度高、依賴單一客戶的風險。

威邦運動主要產品包括地上泳池核心配件、戶外運動產品以及充氣運動產品核心配件等,主要客戶包括榮威國際、明達實業、GCI等知名企業。

2021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報告期),威邦運動前五名客戶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爲97.58%、98.19%、97.40%和97.58%,客戶集中度較高。

威邦運動主要客戶爲榮威國際,報告期內其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爲77.94%、79.04%、69.12%和74.88%,構成對榮威國際重大依賴。

2021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上半年,威邦運動營業收入分別爲31.88億元、23億元、14.38億元和9.12億元,扣非後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46億元、3.62億元、2.15億元和1.53億元。

以此來看,威邦運動的營收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自2022年開始下降。該公司稱,2022年度和2023年度由於俄烏衝突導致歐美地區的經濟形勢變化,通貨膨脹嚴重、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消費者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下降,因此公司的營業收入因銷量下降而同比減少。

威邦運動同時稱,2024年1-6月,隨着下游市場需求開始回暖,行業發展及公司業績開始逐步迴歸先前的正常增長態勢,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6.04%。

該公司提示風險稱,如果未來宏觀經濟、產業政策、技術發展、行業競爭格局、上下游行業發展狀況等外部因素及公司經營策略、技術研發、市場開拓、質量管理、售後服務、內部控制、人力資源等內部因素,出現一項或多項因素髮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將有可能存在收入持續下滑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