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雷達|毛利率和銷售費用率均遠超同行!海菲曼承認刷單 頻換財務總監有端倪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朱峰

4月7日,中國高端電聲品牌商崑山海菲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菲曼”)回覆北交所問詢。

海菲曼近年來境外營收佔比較高,目前尚不清楚美國關稅政策對公司有何影響。作爲一家面向全球市場的電聲品牌公司,報告期各期(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爲72.85%、67.94%、66.26%和61.23%,主要銷往美國、歐洲、日韓等國家和地區。

毛利率遠超同行原因何在?

線上銷售佔比較高

招股書顯示,海菲曼是國內少數擁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電聲品牌商,主要從事自主品牌“HIFIMAN”終端電聲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產品包括頭戴式耳機、真無線耳機、有線入耳式耳機、播放設備等。

報告期內,海菲曼實現營收分別爲1.42億元、1.54億元、2.04億元、8868.54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爲3405.57萬元、3624.44萬元、5549.98萬元、2109.3萬元。

公司積極佈局線上銷售渠道,境內主要爲京東、天貓、抖音等線上平臺,境外主要爲亞馬遜、AliExpress、Shopee等平臺,並自建官網商城。報告期各期,公司線上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爲42.40%、44.47%、48.91%和55.53%,線上銷售佔比較高。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各期,海菲曼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爲63.73%、65.09%、68.66%和68.98%,保持在較高水平,甚至比兩家同行業上市公司要高出25至30個百分點。以2023年爲例,海菲曼毛利率爲68.19%,同行業上市公司漫步者(002351)爲38.16%,惠威科技(002888)爲34.33%。

北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說明公司毛利率顯著高於同行業公司平均水平的原因及合理性,高毛利率的可持續性。

海菲曼回覆稱,公司產品定位價格較高,且海外收入佔比、線上直銷收入佔比較高,確保了公司整體毛利率較高。高毛利率的可持續性較強。

銷售費用率遠超同行是否合理?

確有少量刷單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各期海菲曼銷售費用率分別爲17.16%、19.75%、18.82%和21.86%,整體呈增高趨勢且大幅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8.67%、10.7%、12.35%、12.23%。公司銷售費用中的廣告宣傳及市場推廣費、平臺服務費均向第三方電商平臺支付。

北交所在問詢函中要求說明公司報告期各期銷售費用是否符合行業慣例,是否符合企業發展階段,是否具有合理性。

海菲曼回覆稱,報告期內公司線上直銷佔比明顯上升,而可比公司主要依賴線下經銷模式;直銷、特別是線上直銷,需要公司承擔更多推廣等銷售費用,而經銷模式下,推廣、渠道建設等由產品方、經銷商共同完成,產品方給予經銷商較大的價格折扣補償,因此,公司側重於直銷特別是線上直銷並自主承擔推廣費用,銷售費用率較高,同時利潤率也較高。

公司產品定位高端,單品利潤空間較大,適當增加銷售費用投入有利於擴大市場份額、提升盈利水平。

北交所還要求說明報告期內線上銷售業務是否存在刷單情況,如是,說明前述情況發生的原因及合理性,說明是否符合行業慣例。

海菲曼表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線上銷售業務存在刷單情況,除2024年日本亞馬遜的1筆訂單外其餘刷單行爲均發生於天貓平臺,報告期各期,刷單金額分別爲3.87萬元、4.14萬元、1.35萬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爲0.03%、0.02%、0.01%,刷單金額及佔比極低。

公司在報告期內發生少量刷單情況,主要系相關人員對合規性認識不足,在新品上線初期爲提升產品曝光度而刷單,旨在避免新產品零交易量。公司實際控制人已承諾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存在通過刷單虛增收入、調節利潤的情形,將督促公司加強合規管理。

募投項目是否合理、是否必要?

短期內頻換財務總監

海菲曼本次發行擬募集資金5.51億元,擬用於先進聲學元器件和整機產能提升項目、監聽級納米振膜及工業DAC芯片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及全球品牌及運營總部建設項目。

北交所關注海菲曼募投項目的合理性與必要性,要求說明先進聲學元器件和整機產能提升項目設計是否合理,可行性論證依據是否充分。

海菲曼稱,公司確定的新增產能水平與歷史情況相符、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募投項目產能設計合理,新增產能的消化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

記者注意到,海菲曼的CFO更換頻率非常高,曾經在一年多時間裡更換了三任CFO。

據招股書,2023年11月16日,在第一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上,海菲曼決定聘任楊帆擔任公司財務總監,任期3年。然而僅三個月後,2024年2月26日,公司便免去了楊帆的財務總監職務,改爲聘任閆海霞爲財務總監。又過10個月後,2024年12月12日,閆海霞財務總監職務被王善文取代。

爲何短期內頻換財務總監?或許可從公司此前一系列的稅務罰單中一窺究竟。

2023年1月,海菲曼子公司HIEND根據美國相關法規對2019年度及2020年度納稅申報進行自主稅務覈查,就上述兩年末未分配利潤規模超出合留存部分補繳了累計盈餘稅,所在地稅務局就上述事項對HIEND及其實際控制人邊仿處以罰金,對子公司HIEND收取罰金2.99萬美元,對邊仿收取罰金2850.40美元。

2023年8月以及11月,海菲曼另一家子公司HYPER因爲未按規定時間申報2023年第一季度及2023年第三季度的增值稅款,所在地稅務局對HYPER分別處以116歐元、50歐元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