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雷達| 關聯交易纏身,”雲遊戲第一股”海馬雲"燒"不出未來
海馬雲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截至4月30日,這家公司賬面僅剩5303萬元,而去年一年的虧損爲1.86億元。如果不上市,海馬雲可能真的“燒“不下去了。
海馬雲主要提供雲遊戲實時雲渲染服務的GPUaaS服務。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海馬雲2024年以17.9%的市佔率位列中國雲遊戲實時雲渲染賽道第一。2022年到2024年,海馬雲營收分別爲2.9億元、3.4億元和5.2億元。
但”第一“的代價是,海馬雲2022年到2024年分別虧損2.46億元、2.18億元、1.86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6.5億元。
關聯交易纏身
雲遊戲一度被視爲5G最重要的C端應用場景之一,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爲雲等巨頭都先後進入。在全球範圍內,雲遊戲盈利都是難題,谷歌的雲遊戲平臺Stadia在2023年1月關閉。
從海馬雲的情況看,雲遊戲GPUaaS業務距離成爲一門賺錢生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2年到2024年,海馬雲收入中分別有85.4%、65.4%和88.1%來自GPUaaS。GPUaaS的商業模式爲:海馬雲一面直接採購服務器或雲計算廠商租用服務器,一面向客戶提供實時雲渲染、視頻編碼及遊戲處理服務,同時按月或按天收取訂閱服務費。
2022年到2024年,海馬雲整體毛利率分別爲21.23%、26.57%及24.9%。無論在採購端還是銷售端,海馬雲都存在大量關聯交易,使公司業務的真實價值撲朔迷離。
目前,中國移動通過咪咕文化間接持有公司13.62%的股權,優刻得持有公司7.3%的股權。中國移動2022年爲公司第三大供應商。優刻得則在2022年和2023年都是公司第一大供應商,2024年仍爲第三大供應商。
雲計算從業者王凱強告訴界面新聞記者,“GPU服務器租賃價格實際上相對透明,租誰家的都差不多,海馬雲向優刻得租賃GPU服務器的必要性很難說清。”
在收入端,關聯方的貢獻更加直接,咪咕文化連續三年爲海馬雲第一大客戶,貢獻收入佔比每年均超過35%,最高一度達到46.4%。
“這種股東+客戶+供應商的多重綁定,看似牢固。”一位投行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一旦咪咕削減預算或母公司中國移動戰略轉向,海馬雲的收入模型有坍塌風險。”
此外,海馬雲招股書還披露存在多個客戶和供應商重疊的情況,如2024年第二大客戶H和2024年第二大供應商C受同一實體控制,2024年第四大客戶J同時也爲公司提供IDC服務。
砍研發費用,有掉隊風險
費用率較高是海馬雲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融資成本是公司目前最大的費用開支,由2022年的1.08億元升至2024年的1.19億元,2024年融資成本佔公司營收比例爲22.8%。這意味着以公司目前的毛利水平,僅支付融資成本就不堪重負。
2024年,海馬雲三項費用仍居高不下,銷售、行政和研發開支佔營收比例分別爲6.6%、15.2%和19.4%。
在關係公司未來的研發方面,海馬雲自2022年以來研發費用連續兩年下滑,由2022年的1.34億元降至2023年的1.13億元,2024年進一步降至1億元。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位雲計算從業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隨着AI的爆火,GPU相關的雲算力技術是大廠投入重點方向之一,海馬雲所掌握的實時雲渲染技術處在大廠技術的延伸線上”。
如果海馬雲在研發上不能持續維持領先,未來隨着遊戲與AI技術進一步結合,大廠通過AI生成遊戲內容+實時渲染,可能對海馬雲形成擠壓。
股東回購協議壓頂
在上市之前,海馬雲的大股東方仍有多份回購協議尚未解除,這也使得公司有急迫的上市需求。
黨勁峰作爲海馬雲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通過一致行動協議合計控制公司27.35%股份,爲最大單一股東羣體。公司單一最大股東羣體與持有公司2.59%股權的光一文投簽訂回報保證協議,如果公司未能實現上市,將在2027年6月30日支付投資金額基礎上每年10%單利的補償金額。
類似的協議也在田僕資產出現,持有海馬雲1.65%股權的田僕資產與公司單一最大股東羣體約定,如果公司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田僕資產有權要求單一最大股東羣體贖回。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表示,雖然“不上市就回購”這類條款在股權投資市場普遍存在,但股東回購條款在上市前未解除的並不多見,這也突顯了股東之間的激烈博弈。
從2014年到2024年,海馬雲經歷8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超過7億元,卻仍未“燒”出盈利希望。對於海馬雲來說,這場IPO恐怕很難是雲遊戲的成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