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利率上升或引發金融動盪並增加抗通脹的複雜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道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警告稱,全球利率上升可能會加劇金融穩定風險,進一步增加全球各國抗擊通貨膨脹的難度。在制定政策立場以抗擊通脹時,央行可能需要考慮金融穩定問題。
美國勞工部1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3%,漲幅較2024年12月均擴大0.1個百分點,爲2023年8月以來最大漲幅。
當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成爲市場關注的焦點。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當地時間11日出席國會聽證會時暗示,利率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高位。他表示,當前美國經濟形勢良好,失業率爲4%,通脹率接近美聯儲2%的目標,因此美聯儲“不急於”降息。
高通脹和持續的加息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對於那些債務水平較高的國家和企業來說,財政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大。
IMF的研究發現,疫情之前,投資者曾擔心持續的低通脹和低利率可能會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但矛盾的是,當疫情後經濟重啓導致通脹和央行利率飆升時,投資者依然對銀行盈利能力表示擔憂。2023年初硅谷銀行及其他美國貸款機構的倒閉事件,似乎印證了這種擔憂。
通脹是否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
通脹是否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IMF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貸款機構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對衝了通脹,因爲銀行的收入和支出會隨通脹同步上升,且幅度相近。與借貸相關的收入和支出間接受到通脹影響,因爲它們主要是隨政策利率變化而變化,而政策利率又會根據通脹而起伏。相比之下,其他收入和支出(非傳統銀行業務的收入、服務、薪資和租金)則直接受到價格變化影響。
在國家層面,IMF的研究顯示,通脹對銀行收入和支出的影響在各個銀行體系之間差異很大。在某些國家,通脹變化會很快反映在收入和支出上;而在另一些國家,反映的速度則較慢。但由於大多數國家的銀行收入和支出都會隨通脹上升且幅度相近,因此大多數銀行體系似乎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對衝通脹。
IMF的研究發現了特定的脆弱性:由於風險管理模式和業務模式不同,一些銀行對於通脹尤爲敏感。當通脹和利率飆升時,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此類異常銀行會遭受巨大損失。
報告指出,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分別有3%和6%的銀行對高利率的風險敞口至少與硅谷銀行倒閉前的敞口水平相當。新興經濟體的銀行對通脹的直接風險敞口似乎也較大,這可能是更廣泛的價格指數化所致。
IMF指出,在高通脹環境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雖有必要,但可能給風險敞口巨大的銀行造成重大損失。客戶和投資者可能會隨之重新評估所有銀行的風險,這可能引發恐慌和金融動盪。
一些措施有助於系統性地抑制通脹風險敞口,包括:加強審慎監管;提高銀行風險管理的要求;改善透明度;以及對廣泛的銀行開展細緻的風險評估。
即便採取了這些改進措施,IMF認爲,如果個別銀行的損失可能造成更廣泛的風險傳染,則央行可能需要在加息遏制通脹和防範金融動盪之間尋求平衡。
若特朗普在全球掀起新一輪貿易戰,通貨膨脹是否會在西方國家捲土重來?
今年1月,瑞士百達財富管理亞洲首席策略師兼研究主管陳東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的通脹目前面臨較大的上行壓力。如果關稅範圍廣泛(即實施全面關稅),將會對通脹產生很大影響;而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內實施的關稅是有針對性的,其影響相對溫和。
就歐元區而言,在基準情景中,預計歐洲與美國的貿易緊張關係將帶來適度的通脹上行壓力,但前景仍然高度不確定。特別是,歐元進一步貶值和更高的貿易關稅可能意味着通脹將比預期更具粘性。
今年1月,彭博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Tom Orlik)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特朗普上臺後預計將實施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新政,尤其是在貿易領域,這可能重塑美國與包括中國、歐洲、墨西哥、加拿大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的關係動態。綜合分析大規模減稅、加徵關稅和收緊移民政策的影響,特朗普新政可能會推高通脹,進而提升利率,使美元保持強勢。
需要看到的是,特朗普在競選時承諾要解決通脹和生活成本問題,任何通脹的持續上升都可能讓他感到頭痛。“特朗普在競選中做出了諸多承諾,然而如同歷任總統一樣,他會發現實際可操作的空間有限。”歐樂鷹對記者說,因此,“鑑於這些政策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影響方向各異,這將是2025年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難以預測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