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韋爾餘鋒:正推動更多可持續航空燃料及塑料回收項目在中國落地

“今年,霍尼韋爾將繼續圍繞未來航空、能源轉型和自動化三大發展趨勢展開業務,採用積極的人才政策在中國組建‘精銳戰隊’,以本土創新推動中國業務增長。”全球《財富》500強的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中國總裁餘鋒近日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餘鋒介紹,該公司在能源管理、碳捕集和存儲、可持續航空燃料、塑料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技術處於市場前沿,正在積極推動這些技術在中國市場的商業化落地。

可持續航空燃料(SAF)的研發與應用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儘管航空業在全球碳排放中的佔比目前僅爲3%左右,但如果不進行重大改變,到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會飆升至20%以上。”他對澎湃新聞稱,霍尼韋爾擁有多項技術,可以將地溝油、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爲可持續航空燃料。然而,這些原料的產量有限,無法滿足全球航空業的需求。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利用鋼鐵廠、水泥廠、發電廠等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結合綠電生產出綠色甲醇,進而轉化爲可持續航空燃料。“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我們正與相關部委、企業、組織緊密合作,共同推動這一進程。”

去年,可持續航空燃料行業迎來政策利好。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去年11月發佈的公告中取消了地溝油的出口退稅政策。餘鋒認爲,這是推動國內該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目前,中國仍有200多萬噸的地溝油被用於出口,地溝油作爲一種極具潛力的資源,應當在國內被充分利用,例如轉化爲可持續航空燃料等綠色能源。”

據介紹,目前一噸地溝油的售價約爲七八千元,但經後期加工轉化爲可持續航空燃料後,每噸的價格飆升至兩千多美元。

餘鋒透露,爲了進一步完善可持續航空燃料的出口退稅政策,霍尼韋爾正與相關政府機構溝通,希望能夠爲可持續航空燃料制定科學的檢測方法,以便區分其與普通航煤,從而確保更多生產企業能夠享受到綠色紅利。

在中國市場,霍尼韋爾的技術已在北方地區、西南、東部沿海的多個可持續航空燃料生產基地應用落地。

技術路線方面,霍尼韋爾認爲中國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生產將呈現多元化趨勢,以解決原料的供應情況、生產成本、環境影響等各類問題。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與石油基燃料相比,採用霍尼韋爾技術生產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可在整個生命週期內減少60%到88%的溫室氣體。

此外,霍尼韋爾擁有的UpCycle工藝技術可以將廢棄塑料轉化爲製作新塑料的原料。“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技術在中國的落地,不僅解決中國的塑料污染問題,也爲全球塑料回收產業做出貢獻。”他說道。

今年1月,霍尼韋爾連續第三年獲“中國傑出僱主”認證。餘鋒稱,公司的全球創新網絡中,中國研發團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不僅市場規模大,更是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

餘鋒觀察到,在創新活躍的中國市場,僅僅對業務有淺顯的瞭解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不管是新能源汽車還是儲能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客戶要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尋求系統解決方案。據悉,霍尼韋爾的中國研發人員隊伍不僅爲全球項目提供支持,更基於中國市場與客戶需求開展針對性的研發。霍尼韋爾去年的本土化新產品帶來的營收實現同比增長,由中國研發團隊開發的熱相變導熱材料,拿到了多家跨國科技巨頭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