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裡來水裡去壓力大 專家「解壓4招」促消防員身心健康
消防員的心理壓力常被忽略,消防單位應納入舒緩性運動,放鬆身心。記者廖靜清/攝影
消防員的職責是救人,但是水裡來、火裡去,要扛住待救的人命,可能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可以更健康,也應該更安全。」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攜手臺灣職業衛生學會發表「特殊職業類別身心健康與食安問題計劃」顯示,超過三成消防員長期處於睡眠不足與心理壓力中,需要被關心和傾聽。
「在事故現場,消防人員是第一個進去,最晚出來的人。」打火英雄形象深植人心,不過,「特殊職業類別身心健康與食安問題計劃」總主持人暨臺大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蔡詩偉指出,消防員作爲災害現場的先鋒,其工作情境、輪班制度的作息,嚴重干擾生理節律,導致慢性疲勞與睡眠品質下降。
蔡詩偉表示,消防員長期處於「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情境,加上輪班制度與日夜顛倒的作息,影響值勤時的專注力、判斷力與認知功能。其工作內容非常繁瑣與複雜,無論是火災、事故或救護現場,每一刻都緊張危險,需要快速、準確做出判斷和行動,稍有差池則讓自己陷入危險。
這些事故現場,可能暴露於燃燒產生的半揮發性有機物(SVOCs)、煙霧、致癌物等化學風險、二次污染等,經常是造成消防員職業安全威脅的原因。蔡詩偉說,這項研究計劃擬針對特殊職業安全之困境,從化學暴露、身心健康、輪班制度與裝備安全等多面向出發,期望提出健康促進的具體改善建議,協助建立更健全的職業防護制度。
子計劃主持人暨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教授林澤聖說,消防員睡眠障礙相當普遍,盛行率介於13.7%至73%。研究顯示,19.1%消防員曾因壓力與疲勞導致執勤瑕疵,相關單位應讓消防員能正確評估自身疲勞程度,以降低職業疲勞對於工作場所的危險性。
林澤聖2024年10月起,進行「消防員輪班制度、職場壓力與認知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於中部地區消防單位收案共557位18至65歲的消防員。透過JCQ職業壓力量表、PSQI睡眠品質量表及結構性問卷綜合評估消防員的勤務型態與壓力來源。研究發現,多達34.9%的消防員正處於「職場壓力過高」狀態,且超過一半回報睡眠品質不佳。
林澤聖指出,減輕消防員壓力的四大關鍵因子包含:勤務時間、突發任務、睡眠問題、情緒支持。其中,尤以輪班制度與待命壓力最爲顯著。若消防員每週有2至4天能於待命期間安穩小睡一小時以上,工作壓力風險可顯著下降56%;若能達到5天以上,工作壓力風險更可降至64%。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藍凡耘建議,消防員可運用輪班小睡策略,以起牀後7小時爲最佳時機,利用勤務休息時間時進行10至15分鐘的短暫小睡,避免睡眠不足累積。另外,地中海飲食對消防員的健康有益,因高壓、體能消耗大的工作特性,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肥胖。
藍凡耘說,除了日常體能與肌力訓練,消防單位應納入舒緩性運動,放鬆身心,利用「解壓寧心四招」,包含流動瑜珈、旋轉弓箭步、分腿前彎、開胸伸展四個招式,每招30秒、每日搭配勤務執行2至3次,共約8分鐘,有助於降低肌肉緊繃、緩解執勤壓力。
由臺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攜手臺灣職業衛生學會發表的「特殊職業類別身心健康與食安問題計劃」最新研究顯示,有超過三成消防員長期處於睡眠不足與心理壓力中。記者廖靜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