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千盞照莊頭!崙背詔安客莊迎暗境 中秋夜傳承百年信仰
▲縣長張麗善頒發民俗登錄證書給水汴頭崇賢寺主任委員蕭明賢。(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記者遊瓊華/雲林報導
夜色低垂,竹製火把一盞接一盞點亮莊頭巷弄,金黃火光映照居民的笑臉,也照耀着百年不滅的信仰傳承。中秋夜,雲林崙背水汴頭崇賢寺前,人潮匯聚,鼓聲隆隆,「詔安客莊迎暗境」這項傳承近百年的民俗活動,再度在月色下展開。雲林縣長張麗善將「民俗登錄證書」頒發給保存者水汴頭崇賢寺,現場掌聲不斷。
「崙背詔安客莊迎暗境」正式成爲雲林縣的第十二項登錄民俗,其起源可追溯至1929年,當時西螺地區爲振興商業而發起「迎夜景」活動。隨着時代變遷,唯獨崙背水汴頭仍完整保留傳統精神。活動的主角是觀音佛祖夜巡遶境,居民手持「澹仔火」與「顧更寮」,沿街掃路角、除煞祈安,守護莊頭安寧。
▲崇賢寺廟埕前火光閃耀、人潮滿滿,中秋夜化作一場文化盛宴。(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縣長張麗善表示,崙背的「迎暗境」不僅展現詔安客家的信仰特色,更象徵民間自發的文化力量。「這份傳承,是莊頭最美的風景,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她強調,崇賢寺多年來承擔召集與籌辦的重責,充分展現「民間認同」的文化精神。
縣府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雲林縣目前已有12項民俗登錄,而崇賢寺更是少數同時擁有兩項民俗保存者身分的廟宇,包括「水汴頭跌(跋)米籮」與「崙背詔安客莊迎暗境」。她說,這項民俗最可貴的地方在於「民間自辦」。從居民自制竹火把、擡神轎、遊莊祈福,全由地方自主完成,維持了最純粹的文化樣貌。「這樣的儀式,是活着的文化,不是陳列在玻璃櫃裡的遺產。」
「2025雲林詔安客家文化節」自9月28日開幕後,活動一路延續至11月2日,從「客藝同樂」、「聽聽在地的故事」、「溪王祭」到「詔安客莊音樂會」,串起雲林客莊的文化地圖。縣府誠摯邀請全臺民衆「來作客」,感受火光背後的信仰溫度與土地記憶。
▲居民自制「澹仔火」準備出巡,畫面溫馨動人。(圖/記者遊瓊華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