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90歲病30年?子女陪父母早健檢成最新趨勢
美聯健康聯合診所啓用智捷醫學科技的AI醫療雲系統,可讓CT/MR轉成3D影像,讓醫生更快速精準鎖定病竈位置,病患也能更瞭解病情(鄭鬱蓁攝)
臺灣步入超高齡社會,雖壽命延長,但「帶病延年」現象日益普遍。美聯健康聯合診所院長李相臺表示,不少長輩60歲後罹患慢性病,形同「活到90歲卻病30年」,呼籲子女主動陪伴父母健檢早篩,從家族遺傳弱點找出隱疾,「3代同堂」掌握治療黃金期。
美聯健康聯合診所日前開幕,隱身臺北火車站旁新光摩天大樓44樓,結合醫學中心等級先進設備及醫師,打造健檢、專科治療到基因檢測的一站式醫療服務,9日由宣捷幹細胞創辦人宣明智、董事長宣昶有主持開幕,包括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衛福部部長石崇良、馬偕醫院副院長陳持平等皆出席。
美聯健康聯合診所日前開幕,衛福部部長石崇良(左二)出席表示,期待AI醫療模式能普及,讓醫療體系更有效率,(鄭鬱蓁攝)
診所也同時啓用智捷醫學科技的AI醫療雲系統,可讓CT/MR轉成3D影像,讓醫生更快速精準鎖定病竈位置;美聯健康聯合診所年底前將陸續和基因檢測業者、再生醫學保健和醫美診所合作,提供從檢測到抗衰老「一站式健檢方案」。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臺灣長期具備強大的硬體制造能力與優質的醫護人員,但在軟體與醫療應用結合上仍相對不足。不過,近年臺灣廠商已協助醫療端導入 AI 技術,讓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不僅用於判讀,更能協助診斷,並改善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溝通。
石崇良指出,過去醫師常以一張張CT片解說,病患理解有限,如今透過AI影像重組與立體化、彩色化,病情說明更直觀,對於介入性及高科技治療規劃有極大幫助。他認爲,健保累積數十億筆大數據,其中包含影像資料,若能轉化爲AI工具,將成爲臺灣醫療發展的重要資產。
石崇良認爲,AI也能彌補偏鄉缺乏專科醫師的不足,協助第一線診斷,真正落實「健康平權」,且隨着分級醫療推動,過去僅能在醫學中心完成的檢查,未來診所也能提供,減少病患半夜排隊掛號的情況。石崇良表示,期待AI醫療模式能普及,讓醫療體系更有效率,也提升臺灣醫療的國際影響力。
美聯健康聯合診所結合國內精英業者進駐,首家由靜脈曲張權威李相臺醫生的和衆診所打頭陣,提供健檢與專科醫療服務,李相臺推動陪診父母健檢,透過「精準鎖定、超前治療」的預防醫學,家族遺傳弱點可透過早期篩檢阻斷。
李相臺觀察,縱使國人逐漸接受定期健檢,往往忽略報告出現紅字的嚴重性,「健檢的重點不在過程,而是報告出爐後的專業判讀。」他舉例,有一位患者心臟裝了7根支架,詳細檢查發現他對20幾種食物過敏,纔是導致血管反覆阻塞的主要原因。
李相臺指出,紅字代表免疫系統長期發炎,可能伴隨疼痛、皮膚異常、血管功能受損,若未及時處理,恐影響全身器官系統並危及心血管健康,他建議檢出心血管疾病,子女應回頭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一起找出「家族遺傳弱點」。
健檢除了找出病源,更要把握治療黃金期與翻轉健康。李相臺表示,美國啓動近40萬人醫學計劃,從父母身體狀況回頭檢視子女健康,當醫療機構發現父母出現心血管疾病、退化性腦疾病等,立刻請子女檢查身體,臺灣也應有相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