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場淬鍊出的消防尖兵

“節假日,這裡人多車多,我們要提前做好準備,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方便及時救援。”5月1日清晨,天微微亮,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消防救援站站長張海洋在一番叮囑後,帶領隊員在磁器口古鎮開展前置備勤。每逢節假日,張海洋和隊員都會把備勤工作準備得更加紮實細緻。

22年來,每當遇到險情,張海洋總是衝鋒在應急救援第一線。冒着餘震塌方、滾石斷路的危險,他帶領突擊隊急行軍10小時突入震中,用血肉之軀打通生命通道,成功營救10名被埋壓羣衆;頂着高溫輻射衝進火場,他及時轉移6個已被烤得通紅的煤氣罐,在爆炸前最後一刻解除危機,保護了整片歷史街區;72小時駐守磁器口碼頭,他帶領隊員駕舟往返28次,在齊胸洪水中背出59名被困羣衆,組織緊急疏散1000餘人……

“作爲消防救援站的一員,我們在救援中隨時面臨生與死的考驗,身邊人總說我這個人‘軸’得很,選擇了就會堅持到底。”作爲火場淬鍊出的消防尖兵,張海洋說得雲淡風輕。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救援楊家山小區住宅的那場大火。”張海洋說,他們在趕赴現場途中,從報警人處瞭解到有2名小孩兒和3名成年人被困,境況十分危險。當時着火樓層的窗戶已經被濃煙籠罩。一名被困人員坐在陽臺窗戶旁的空調外機上大聲呼救,另一名被困人員幾乎半個身子探在窗外,嘴裡一直呼喊着救命,身後的濃煙不停地往外冒,火勢正在從陽臺向上蔓延。

面對險情,張海洋迅速下達作戰命令,外圍架設水槍陣地防止火勢向上蔓延,同時帶領搜救小組深入火場對5名被困人員進行救援。

“現場濃煙籠罩,被困者命懸一線,我心裡清楚,火場如戰場,時間一秒都不能耽擱。”張海洋回憶說,往返幾次救出被困者後,他感覺整個人都被烘乾了,脫下衣服,身體和手臂已經被烤掉了皮,“但當我看到救護車上被救出的一位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時,心裡頭說不出的高興。”

“汶川地震救援也是我永生難忘的經歷。”張海洋說,作爲首批進入災害現場的救援隊伍,回來之後的那段時間,他時常從夢中驚醒,心裡想的都是“遭了,我是不是睡得太久,趕緊去救人”。

“地震救援的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衆志成城,大災大難面前,個人的力量很弱小,但只要大家攜手,就沒有跨不過的坎。”張海洋感受頗深。

同事們已記不清張海洋在多少次危急救援中,義無反顧衝在最前頭了。

一次,一輛小型油罐車管道連接處的墊圈老化,柴油不斷往外冒,沿着馬路斜下坡往外流淌,若不慎起火,後果不堪設想。張海洋到達現場迅速佈置完畢後,第一個鑽進車底,躺在流淌的柴油上,觀察泄漏情況,冒着危險控制住了柴油泄漏的流量和速度,從而避免了油罐車泄漏帶來的巨大危險。

“我的經驗多一些,識險避險能力比隊員強一些,自然應該衝在前面。現在這幫年輕人是越來越能幹了,面對火場險情,一個個跑得比我還快。”說罷這話,張海洋和隊友們對望幾眼,爽朗地笑了起來。(記者 李宏 張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