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的所得分配

圖╱本報資料照片

測量所得分配的方法

臺灣自2001年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升至6.39倍之後,二十多年來沒太大變化,而若干有活力一點的指標在幾次改版後也變雞肋,以致每年8月所公佈的數字,總是平淡如水,讓人有昏昏欲睡,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當年一些比較引人注意的指標如「已分配要素所得十等分位差距」,只公佈到2002年,自2003年起改爲「可支配所得十等分位差距」,這個改變雖讓人失望,總算還能看出一些變化,不料2006年又改爲「可支配所得十等分位組分界點」,這一改就平淡如水了。

這裡要解釋一下「十等分位」與「十等分位組分界點」的差別,例如臺灣有800萬戶,依所得排序後分成十組,每組有80萬戶,第一組的所得最低,第十組最高。「十等分位所得差距」很簡單,就是取第十組與第一組相除,觀察所得差距的變化。

採分界點 低估所得差距

那麼,「十等分位組分界點」是什麼?800萬戶十等分會產生九個分界點,第1分界點的所得贏1成的家庭,第9分界點則贏9成的家庭,然而高所得者都在前5%,是第9分界點到不了的地方,第9分界點無法代表高所得族羣,這樣算出來的所得差距,會低估所得分配惡化的情勢。

例如2004年原來十等分位算出來的所得差距是9.4倍,一改成十等分位組分界點之後就變成4.5倍,何以不維持原來的算法而要改成分界點?讓人無法理解,難道是爲了讓數字變小一點,好看一點嗎?事實上,直到如今美國、韓國同時保留這兩類統計,因爲統計的目的是用來觀察事實,數字好看難看,根本不該進入統計工作者的思想。

美韓統計翔實 值得學習

先看美國普查局的資料,有十等分位組分界點的數字,以2023年而言第1分界點的家庭所得18,980美元,第9分界點234,900美元,他們深知第9分界點只算是中產階級,稱不上高所得,因此還會公佈第9.5分界點(95th percentile),2023年是316,100美元。

這樣還不夠,他們還會算十等分位最高(前10%)與最低(後10%)的差距,不只如此,還會公佈全國所得集中於前5%有錢家庭的比率。相較之下,我們只有吉尼係數、五等分位、十等分位組分界點,難怪平淡如水。

再看看韓國,他們也一樣會公佈十等分位、十等分位組分界點,以2023年而言,每人可支配所得的第9分界點是7,316萬韓元,而第10分位平均數爲10,274萬韓元,第9分界點不足以代表高薪族羣,在此又得到證明,十等分位所得差距之不可欠缺,於此可知。

統計的目的是瞭解真相,而非做出好看的統計,看看美國如此翔實的所得分配統計,再看看韓國相對完備的數字,我們難道還要繼續公佈一個像雞肋一樣的統計嗎?長此以往,非僅會讓統計公信力流失,政府施政由於資料的不足也將於茫茫大海中迷航。

小檔案■臺灣所得分配統計是來自「家庭收支調查」,政府每年抽取1.6萬戶樣本進行推估,這份調查最爲外界關注的是五等分位所得差距,近五年(2020~2024年)依序是6.13倍、6.15倍、6.15倍、6.12倍、6.14倍,自金融海嘯以來(2010~2024)變化不大,落在6.05~6.19倍。

小檔案■依據韓國統計廳的資料,2023年每人所得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是5.72倍(8,383萬韓元/1,465萬韓元),而以十等分位組分界點而言,第9是第1的(7,316萬韓元/1,527萬韓元)4.8倍,若以第十分位和第一分位相比則是9.8倍(10,274萬韓元/1,049萬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