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信評:新臺幣匯率波動短期內持續影響臺灣壽險財務表現

惠譽信評亞太區保險評等資深副總經理王長泰。業者提供

亞太地區包括臺灣,在貿易開放度及對美國需求的依賴程度均較高,因此特別容易受到美國關稅風險及外匯波動的影響。惠譽認爲,臺灣壽險產品的長期需求將高度取決於臺灣經濟表現的變化,由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的經濟波動短期內應不會對壽險產品的需求造成太大的直接衝擊。然而,由於臺灣壽險公司普遍存在較大的貨幣錯配現象「壽險公司的部分新臺幣保單負債由美元資產支持」惠譽認爲,由關稅政策引致的新臺幣兌美元外匯波動,在短期內將持續干擾壽險公司經營業績的穩定性。

惠譽信評亞太區保險評等資深副總經理王長泰表示,按保發中心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壽險業約有69%的投資資產爲外幣資產,合共新臺幣約22兆元,主要爲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類型證券。雖然部分外幣資產是用來支撐其外幣計價保單,但部分美元資產則來自以新臺幣計價的保險負債。2024年全年整體壽險業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佔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比重約爲38%。鑑於貨幣錯配風險,臺灣壽險公司一直積極透過傳統避險或一籃子避險等方式來管理其匯率波動風險。目前,惠譽估計壽險公司對約60%至70%的外幣資產進行避險。鑑於貿易戰引發的外匯波動,新臺幣在5月初兩天內兌美元大幅升值8%,在今年7月初新臺幣兌美元較2024年末有一段時間曾經升值超過11%。

新臺幣的匯率波動嚴重影響臺灣壽險公司前六月財務表現。根據金管會統計,臺灣壽險業於2025年6月底稅前損益合計爲新臺幣3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小新臺幣2,110億元或按年下降98.4%。若計入兌換和避險損益、避險工具成本及外匯準備金淨變動,截至2025年6月底的外匯損失合計約爲新臺幣5,220億元(2024年6月底外匯損失合計1,123億元)。壽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累積餘額爲2,335億元,較2024年底增加139億元。2025年前六個月,壽險公司股東權益下降16%。

因應資本市場波動及匯率劇烈變動,金管會於6月推出多項新措施以抵禦匯率市場劇烈波動對壽險公司造成的不利財務表現。監管機關允許保險公司採用匯率均價基礎計算自有資本及風險資本。其他措施如提升保險準備金計算彈性,壽險公司可提高計算責任準備金利率,最高以加一碼爲限,亦可採用更貼近當前死亡率假設等。由於多家壽險公司向金管會申請暫行措施,釋出的責任準備金轉爲外匯價格準備金或轉稅前損益,加上部分投資獲利,帶動壽險業從前五個月的營運虧損,到6月份轉爲大幅獲利,壽險業在2025年上半年累計獲利再度轉正。

事實上,金管會因應過往年度保險公司的鉅額避險成本,於2024年8月公佈非強制性壽險公司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新規,以協助壽險公司在管理外幣風險時擁有更大的彈性。由於匯率的波動,許多壽險公司自今年5月份起已採納新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依據新規定,保險公司可以每月提列更高金額的準備金,並建立更大規模的準備金。此外,也允許保險公司以準備金全額衝抵外匯損益。

王長泰認爲,隨着IFRS 17新會計準則以及2026年更嚴格的臺版保險資本標準(TW-ICS)框架將實施,臺灣壽險公司將持續推動保障型保險商品銷售,以創造較高的合約服務邊際(CSM)。儘管金管會推出本地化及過渡性措施,旨在使保險公司明年能夠順利過渡至新資本框架,但目前外幣相關損失將抑制保險公司提升內部盈餘增長,對壽險業的資本累積形成額外壓力。

展望未來,惠譽相信壽險公司將持續面對新臺幣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雖然金管會所推措施從會計角度減輕因新臺幣急升引致的經營壓力,我們認爲壽險公司仍需強化自身資產負債風險管理能力,以抵禦匯率變動帶來的實質經濟損失。增加對外匯風險曝險的避險比例,是壽險公司短期內降低外匯損失的一個選項,但高昂的外匯避險成本會削弱外幣資產的投資報酬,保險公司需要在成本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此外,提高外幣計價保單、外幣資產配置更多元化,以及更積極地動態管理外匯風險曝險等措施,我們相信將有助於緩解新臺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對壽險公司盈餘帶來的不利影響。

惠譽認爲,鑑於新業務的持續成長及TW-ICS明年即將實施,壽險公司持續強化資本結構將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儘管美國關稅爭端及新臺幣匯率波動,臺灣壽險業2025年前六個月新契約保費總額年增35%。預期未來壽險公司除透過股東增資外,亦將繼續發行境內或境外次順位公司債券來充實營運資本、提升資本適足率。然而,壽險公司亦將持續評估其資本成本與可獲得業務的回報率。長遠來說,若壽險的資本成本明顯高於業務經營所能產生的報酬,不排除壽險公司股東考慮出售持股,市場上可能因此出現更多併購(M&A)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