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看落實|檔案裡的民生答卷
本文轉自:人民網
胡全超 彭姝婷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過去的一年,全國各級檔案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檔案事業加快發展、提質增效。
“我們將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檔案民生實事,進一步加強民生檔案資源建設,持續加大檔案開放利用工作力度,努力推出更多高水平的檔案展覽展示作品,不斷提升檔案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和便捷性。”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檔案局局長王紹忠通過人民網致信網友,這已是他連續第二年以公開回信迴應民生關切。
當泛黃的檔案袋從“鐵皮櫃”躍上“雲空間”,從“紙質版”轉變“數字版”,我們不禁思考:這場變革背後,是怎樣的守正創新與真抓實幹在推動?
從“等上門”到“走上網”:民意循環裡的守正創新
檔案工作是一項惠及民生的基礎性工作,看似離我們很遠,實則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個人檔案的管理到歷史檔案的查閱,從檔案文化的傳播到檔案資源的利用,檔案工作貫穿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4年6月至9月,國家檔案局通過人民網《人民建議》開展“我爲檔案工作獻一策”建言徵集活動,收到羣衆留言1萬餘件,這些留言既有“希望檔案查詢更便捷”的呼聲,也有“讓歷史檔案活起來”的期待。從“等建議”到“找建議”,主動問計於民讓民意循環得到了深化和加強,工作人員逐條梳理、對典型留言“一對一”答覆,檔案工作者用雙向奔赴的誠意,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民意網。
在開門納諫的同時,國家檔案局近年來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完善法律法規、活化利用檔案資源等方式,推動檔案工作與時俱進,更好地服務社會和羣衆。
從“故紙堆”到“智慧庫”:數字時代的服務突圍
今年,王紹忠在回信中提到了多項檔案工作足跡:“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已累計接入2200餘家檔案館,爲羣衆查檔用檔提供了便捷的‘好助手’;《成都老茶館相關檔案》《徽州千年宗姓檔案》《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三項檔案文獻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一大批特色鮮明的檔案編研開發成果融入了公衆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成果見證着過去一年卓有成效的檔案工作以及取得的成績。
同時,“推動建設和完善檔案管理標準”的呼聲也得到了迴應。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條例》的頒佈施行,到《電子檔案管理辦法》等專項政策的相繼出臺,政策工具箱得到了進一步豐富。檔案治理不僅止步於框架搭建,更邁向了精細化管理的新階段。
此外,“推出更多檔案編研開發精品成果”的期待正逐步變爲現實。從文獻遺產的“圈粉”熱潮,到建立形成地方、國家、亞太、國際四級文獻遺產名錄體系,檔案工作不僅在本土文化展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了響亮的聲音。檔案的文化價值不僅“活起來”,更“火起來”了。
從“存史”到“資政”:中國式現代化的蘭臺擔當
“十四五”收官之年,檔案工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全國檔案查詢利用服務平臺累計接入2200餘家檔案館,註冊用戶超20萬人,召開中西部檔案信息化工作推進會,推動東西部省份結對幫扶。
同時,檔案資政服務顯著加強,推動建設項目檔案工作納入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高質量做好國產大飛機、南水北調工程等重大項目和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第七屆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檔案工作;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持續深化檔案區域協作。
當成都老茶館的茶香通過檔案文獻飄向世界,當農民工異地刷臉即可調取工傷檔案,“冷數據”變成了“熱服務”,“故紙堆”轉型爲“智慧庫”。新時代走好網上羣衆路線,既需要技術賦能的“硬支撐”,更需要爲民初心的“軟實力”。當數字技術翻開新的歷史頁碼,在變與不變之中,國家檔案局正書寫着“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檔案民生實事”的生動篇章。
在“變”與“不變”間書寫郵政快遞業民生答卷
擔當作爲 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普惠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