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損壓力山大 金融業對美曝險攀高
銀行局主秘張嘉魁表示,目前美國仍是我銀行業最大曝險國,排名二至五名則爲澳洲、日本、大陸、香港。截至今年5月底,銀行業對美國曝險金額達新臺幣3兆9,05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兆8,354億元增加了696億元,雖有所增加,但並未創歷史新高,目前的歷史高點仍在今年1月。
張嘉魁表示,針對國銀海外風險控管,除了三大常設控管措施外,金管會亦在6月24日舉行的總經理聯繫會議中,提醒各銀行需密切關注國際經濟情勢變化,滾動式調整曝險策略,並加強海外分支機構及子公司的風險控管,以強化整體監管機制。
張嘉魁進一步說明,截至今年5月底,銀行業對美曝險增加主要來自授信的增加,但部位最大是投資。投資部位達2兆5,658億元,較去年2兆5,905億元減少247億元、授信部位達6,971億元,較去年同期6,083億元增888億元,拆存部位達6,421億元,較去年同期6,366億元,增55億元。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則指出,保險業對美國的投資多爲長年期、投資等級債券,由於近期新臺幣升值,換算後的曝險金額較去年略有減少。爲因應國際金融情勢變化帶來的資本市場波動,金管會已於6月12日發佈新聞稿宣佈啓動暫行措施,並於6月30日發佈細部規定,包括:RBC匯率風險採半年日均價計算、調整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計提基礎,可部分釋出責任準備金、強化保險業資本體質控管要求。
證期局主秘黃仲豪指出,截至今年5月底,證券期貨業對美國的曝險金額爲新臺幣904.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34.16億元,增加272.44億元,創下近一年半新高,主要是買國外債券,證券業本來就有海外風險控管機制,像證券商持有外國有價證券,不得超過該證券業淨值30%。
金管會表示,未來仍將持續關注國際經濟與地緣政治風險,適時調整監理與指導措施,確保金融機構穩健經營與資本適足性,也將視情況決定是否揭露更多其他國家曝險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