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與Google混血的AI新創 靠兩大優勢解決企業痛點
人工智慧(AI)產業急速發展。(示意圖/Shutterstock)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023年生成式AI全面爆發,語音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但各種大語言模型的「幻覺」問題,一直是在企業落地最大的痛點,成立8年的亞太智能機器(APMIC),正企圖靠繁體中文技術與標準化流程雙重優勢打通任督二脈。
所謂的AI幻覺,是指模型生成的內容與事實有爭議,或者邏輯不符甚至捏造不存在的信息,APMIC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柏翰指出,大型語言模型的「幻覺」問題至今仍無法徹底解決,因爲模型即便回答錯誤,也不會自我修正,導致應用可靠度受限,這直接推動了兩大新趨勢:1,從雲端模型轉向地端模型,以強化資料安全與控制力。2,大型語言模型往小型語言模型發展,提高精準度與應用落地性。
吳柏翰點出,APMIC將模型導入地端,正是爲了迴應企業實際需求,根據UBS調查發現,這些企業普遍面臨以下挑戰:1,需要小模型才能完成任務,若硬依賴大模型,成本過高且難以落地。2,大模型功能過於龐雜,企業頻繁進行POC,卻發現ROI(投資報酬率)低於預期。3,算力建置成本高昂,即便搭載H100 GPU的伺服器,也要動輒上千萬元。4,企業知識須大量微調才能適用,導入門檻高。5,缺乏AI主導權,即便投資硬體,也不清楚如何有效運用GPU伺服器。
由於APMIC是臺灣少數長期自主建構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的公司,吳柏翰坦言,今年會是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轉捩點,目前以自主研發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爲基礎,這樣的模型也被稱爲主權AI,下一步要做的是產業模型與企業模型,已經斥資千萬元導入Blackwell架構B200 GPU,推出全新「PrivModel微調與蒸餾」服務方案。
根據輝達最新的調查顯示,70%的AI助理都需要透過微調也就是小型語言模型纔可以有效優化。這也就是爲什麼,APMIC積極開始轉向小型語言模型發展,這當中發現「標準」很重要。吳柏翰直言,現在所有的AI的標準都是AGI(生成式AI)的標準,但企業需要企業自己的標準。
《財訊》雙週刊指出,爲了強化模型的可靠度,APMIC採取了一條與衆不同的路徑:讓自家AI 模型通過40多種專業憑證。以金融業爲例,模型必須符合至少 32 種證照標準,製造業也有多項相關規範。吳柏翰解釋:「我們的 AI 模型會先通過繁體中文語言的標準測驗,再通過各產業專業證照的驗證,最後才交由客戶進行企業微調。」
文章來源: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