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從非洲挖出來熔化再埋回去 巴菲特:火星人看到難以理解
黃金示意圖。 路透
雅浦島及其石幣經常被介紹爲一種奇聞軼事。其實,如果我們以更廣的視角看待貨幣的角色,這整件事完全說得通。
有些文化偏好大圓石,有些文化偏好黃金與白銀,這些礦物本身具有稀缺性,適合做爲價值儲存工具。「拉伊」易主時不需真正移動這件事,不該令人感到困惑,這恰好也是現代銀行體系的特徵之一。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在金本位制下,人們也不是真的到處提着金條。那些貴金屬是存在銀行金庫裡,以紙質憑證來記錄誰有權利去領取黃金(即使大部分人從未真正領回)。
在國際上,國與國之間的債務清算是透過黃金轉移進行的;即使到了那時候,全球大多數的黃金依然存放在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地底的一座巨大金庫中(直到今天,那個金庫仍代爲保管其他多個國家的黃金。)
究竟有哪些國家存放了黃金則是機密,不管我再怎麼努力詢問,紐約聯邦準備銀行就是不肯透露半點資訊。
當各國進行清算時,黃金就從金庫的一個房間被推到另一個房間。這些黃金其實就是一種計價工具—說穿了,它們與你家前院那塊大石頭的實用性其實是一樣的。
各位或許還記得第7章中某一句常被認爲是巴菲特的評論:「(黃金)被從非洲或其他某個地方挖掘出來,然後熔化,接着我們再挖一個洞把它埋回去,還要付錢請人守着它。它根本沒有用途。如果有火星人看到這一切,他們肯定會搔頭並表示難以理解。」
巴菲特的洞察帶領我們來到這段短暫思想旅程的終點,並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黃金從未離開聯準會的金庫,卻仍然透過所有權轉移來促進商業活動,那麼它與沉在海底的石幣「拉伊」有何不同?
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當這塊「拉伊」沉入海底時,大家對它的大小、價值與所有權仍有共識。既然資訊明確,而且所有人都同意,那麼這塊「拉伊」是在你家前院、太平洋海底,還是在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金庫中,又有什麼差別?
這塊石頭唯一的目的就只是待在某個地方—任何地方—作爲記錄雅浦島人交換有價值物品時的貸方與借方的工具,就像銀行的帳簿或賭場的籌碼。
重要的是資訊,而不是石頭、帳簿或籌碼。正如麥可.布萊恩的解釋:「雅浦島的石幣是一種記憶,記錄了某人在島上的貢獻。」
如果我們過於聚焦那些被用來當作貨幣的奇特商品,就可能錯過它們的真正用途:記錄某人向他人提供了什麼商品或服務。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