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翻遍2噸垃圾尋回金項鍊

近日,一通來自警方的緊急通報,打破了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環衛工作的日常節奏。家住西鄉街道的李女士不慎將價值2萬餘元的項鍊當生活垃圾“扔”了,當發現自己誤扔了項鍊時,垃圾桶裡的垃圾早已被拉出了小區,無奈之下,李女士向警方求助。

從壓縮箱兩端開始地毯式搜尋

“得趕在垃圾被進一步壓縮處理前找到!”轉運站主管曹佩鈺向南都記者回憶道,在接到街道城管科通知後,工作人員通過監控鎖定清運路線,初步判斷項鍊極有可能藏身於垃圾壓縮箱內。範圍縮小後,他立即通知停止向壓縮箱投放垃圾,隨後又從其他站點抽調了4名清潔工來幫忙尋找。曹佩鈺解釋道,“壓縮箱裡面正常能放10噸垃圾,從失主小區分揀出來的垃圾有10多桶,已經陸續投放到壓縮箱,差不多有2噸。”

一場特殊的“尋寶行動”在寶安西鄉荔園路垃圾轉運站展開,搜尋現場,熱浪裹挾着刺鼻的腐臭味直衝腦門。壓縮箱內的垃圾層層疊壓,食物殘渣、潮溼紙巾、破碎塑料袋相互纏繞。尋物心切的李小姐也來到垃圾轉運站,和4名環衛工人一起拆解垃圾。“我們分組,從壓縮箱兩端開始,地毯式搜尋”,曹佩鈺介紹,雖然之前的安全培訓主要針對日常環衛工作,也會提及市民求助、撿到東西上報如何處置等情況。

連續3個小時“大海撈針”式翻找

“找到了!找到了!”經過連續3個小時不停翻找,李女士丟失的金項鍊最終被找到。曹佩鈺回憶,找到項鍊的那一刻,大家都挺高興的,他懸着的心也終於落了地,“當時沒有一點把握,在2噸鋪開足有100多平方米的垃圾堆裡找小鏈子,不亞於大海撈針,失而復得的李女士也連聲道謝。”喜悅過後,環衛工人們又開始將翻出的垃圾重新鏟回垃圾箱。下午2點多,善後工作全部完成後,他們又趕回各自的崗位,繼續投入到自己日常工作中。

記者觀察

項鍊失而復得,是普通人“被看見”的獲得感

雖然只是一件小小的金飾,但背後承載的是羣衆的信任和期盼。這或許就是城市治理最動人的模樣:我們看見的不僅是一條項鍊的失而復得,更是普通人在城市中“被看見”的獲得感。

從警方接警聯動,到環衛部門通過監控鎖定清運路線、暫停壓縮箱作業,再到轉運站主管迅速抽調人力、制定搜尋方案,這一系列舉措展現出基層應急響應的高效。4名環衛工人在2噸垃圾堆裡連續翻找3小時,不僅體現了他們的專業素養,更彰顯出對羣衆訴求的重視。

當“以民爲本”的理念轉化爲每個崗位面對羣衆訴求時的主動作爲,平凡崗位上的責任心便能匯聚成照亮市民生活的微光。而城市的溫度,正是由這一個個具體的、溫暖的瞬間積累而成。

採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