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晶12吋晶圓營收 明年佔比達三分之二
中美晶與旗下晶圓廠環球晶18日參與櫃買中心舉辦的業績發表會,董事長徐秀蘭出席說明公司概況與前景。圖/王德爲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談話摘要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該公司近兩年於六國同步擴產,強化12吋晶圓產能,預計2026年營收與產能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成爲公司主力,並改善公司獲利結構。
徐秀蘭18日於櫃買中心舉行的法說會中指出,全球半導體庫存已趨健康,復甦關鍵在政治不確定性消退與新需求浮現。
她點名,AI資料中心、機器人、AI筆電換機潮,將成爲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三大動能,而電動車價格下探,也有望帶動消費需求。
法人關切環球晶美國廠建廠成本及相關補助。徐秀蘭指出,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屬於政府補助,如環球晶獲得的4.06億美元,其中,2億美元已入帳。
此一補助,會計上不認列爲營收,而是衝減固定資產成本,進而降低折舊費用,效果是分年改善獲利,而非立即反映在損益表。
其次是AMIC(先進製造投資抵減),稅率2025年前爲25%,2026年起提高至35%。
與臺灣需待企業獲利後,才能抵減不同,美國可選擇立即兌現,即便工廠尚未獲利,也能將稅額抵減直接入帳爲現金,認列於「其他收入」或「政府補助收入」,影響損益表。AMIC對企業而言,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即時現金效益。
徐秀蘭指出,美國新廠建置成本約爲亞洲的四倍,即使加計CHIPS Act 10%與AMIC 35%補助,最多也只能抵銷一半的成本差距。
她透露,美國新廠折舊率約25%,明顯高於亞洲舊廠的6%,但隨着時間與供應鏈成熟,差距可望縮小至兩倍。
長期而言,美國具免稅與政策優勢,將吸引更多廠商落地設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