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快的操場 成長的印記(深聚焦)

本報記者 黃 超 李建廣

跳繩“穿越障礙”、拍球“運送補給”,北京精忠街小學操場,一節體育課好不熱鬧。孩子們變身“越野達人”,在趣味情境中收穫運動知識。

“衝線!”隨着歡呼聲,匯文中學“迷你馬拉松”初一年級比賽落幕。“有挑戰,但也學會了迎難而上。”曾淳禾同學第一次報名,也拿了第一名……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整體向好,但“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等問題早發高發。教育改革,如何破題?

今年2月17日,北京市教委、體育局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即“體育八條”),一場爲健康成長加油的春風行動在北京中小學校開啓。

3個月來,操場上的汗水和歡笑化作提升育人質量的生動註腳。這項以體育爲切入口的改革,聚焦中小學體育工作突出問題和學生體質健康短板弱項,讓孩子們身上有汗、眼裡有光。

提升學生體質,體育課突出課時和質量兩方面要求

“同學們愛上體育課,喜歡圍着體育老師”

“體育八條”旨在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涉及體育課、陽光體育活動、學生班級聯賽、學生體質等8個方面。“打造效果顯著的體育課”,是重要一條。

“體育課上文化課”“體育老師‘被生病’”,曾是一些學生調侃的話題。對此,“體育八條”突出課時、質量兩方面要求。

走進精忠街小學,記者隨機翻閱了四年級一個班的課表,差異明顯:上學期,週二週三沒有體育課;這學期,每天1節,課名改爲“體育與健康”。

一個班一週多上兩節,課時從哪兒來?“落實國家課程設置標準的基礎上,優化校級課程方案,用校本課時充實體育課時。”該校常務副校長武玉坤說,我們加強監督管理,做到不擠佔、挪用體育課。

新舊兩張課表,調整了課時分配,更刷新着教育理念。保量、提質,爲的是學生健康。

“調整你的呼吸,邊跳繩邊走步。”體育課上,教師羅希指導學生團體對抗。“有了集體任務,孩子們會更投入,心率、運動強度自然就上來了。”他說。

“現在的課堂內容非常豐富,就像做遊戲一樣,不斷解鎖我們的新技能。”戴依辰同學參加了“越野任務”,小臉紅撲撲的,“同學們愛上體育課,喜歡圍着體育老師”。

體育課上“動真格”,課外如何也讓學生動起來?

北京市近年來引導部分學校開展體育班級賽行動,建立市、區、校、班四級體育聯賽機制。“學校體育的特點就是面向人人、惠及人人,讓每個學生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說,調研發現,班級賽覆蓋面廣,能更好調動學生參與鍛鍊的熱情。

“體育八條”一大亮點,就是在全市中小學部署全員全過程參與的班級賽。這是在總結一線經驗做法上提出的。

“1班1班,非同一般!”下午大課間,陳經綸中學保利小學正錯峰組織班級賽,加油聲此起彼伏。

“新學期我們重新規劃了班級賽。每個月內容不同,低年級以趣味遊戲爲主,高年級是競技比賽,確保孩子們有更豐富的體驗。”該校體育教研組長宋田表示,學校構建了“學練賽”一體化的競賽體系,包括每週團隊對抗賽、每月班級積分賽、每學期校級趣味運動會等。

“‘體育八條’讓體育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以賽促健。”匯文中學學生活動中心主任李發介紹,學校開展引體向上、仰臥起坐、“三大球”等班級挑戰賽,提升運動參與感,也讓學生從中實現健全人格、錘鍊意志的目標。

健康是成長的基石。從課程設置到班級活動,再到聚焦個人發展,“體育八條”提出:科學精準提升學生體質。

青少年體質保衛戰,一個孩子也不能少。如何幫助學生提升薄弱項目?

“體質因人而異,我們對初中生做到‘一生一案’。”北京四中道元校區體育教師洪磊說,針對上肢力量較弱,或彈跳能力有待發展的,利用早上課前或課後服務時間,把他們分項組織起來,進行精準指導。

“以前我長跑有些吃力,老師用彈力帶幫助我提高基礎力量,這些設計更有針對性,更加專業化。”宋承澤同學說,“現在我的400米、1000米等項目都有很大進步。”

找準激活成長的發力點,體育的育人價值在細節中不斷彰顯。

一些家長告訴記者,孩子體質逐漸改善,做作業的效率提高了。“有的學校體育課是‘站隊課’‘散步課’,課間也不鼓勵出教室。課外沒有釋放精力,課上就出現很多‘小蛄蛹’。”保利小學校長景朝霞觀察到,如今,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多了,小動作則少了。

有老師用短視頻記錄了操場上的一幕:暖風裡,孩子們運動中揚起的髮絲,如同柳絲一般,毛茸茸、活潑潑。這何嘗不是成長的印記!

體育成爲改革切入點,場地、師資、安全是繞不開的話題

“同時在操場上課的班級,最多時有14個,學校爲此提高了場館利用率”

去年推廣課間15分鐘,今年推出“體育八條”,近期發佈“中小學生身心健康二十條”,體育成爲北京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改革切入點。

此次“體育八條”提出一批量化標準。課時數量、鍛鍊時長、比賽場次、運動技能,都有“至少”“不低於”等要求。出實招,是爲了更精準、能操作。而落實舉措,一些話題是繞不開的。

一方面,是場地。部分學校空間有限,有的生均體育運動面積不足1平方米。設計教學、組織活動,對學校的要求更高了。

“橫向空間有限,就從縱向上想辦法。我們利用走廊、天台等區域,一地多用、一區多能,分年級錯峰活動。”景朝霞說。

“同時在操場上課的班級,最多時有14個,學校爲此提高了場館利用率。”李發介紹,有的校區計劃今年暑假開工修繕。

有的學校發揮九年一貫制的資源優勢,借用初中部校區,緩解小學部空間不足的壓力。還有的向外拓展,與周邊體育場館合作,爲較大規模的體育活動提供保障。“但有些要購買服務,距離較遠,如何常態化還須探索。”一位學校負責人坦言。

另一方面,是師資。開學以來,“忙併快樂着”成了體育老師的常態,而個別學校原本人手不足的情況也凸顯出來。有集團校反映,按照最新的工作量,體育教師要增加12人。短時間難以配齊人手,怎麼辦?

在精忠街小學,20個教學班,由原來每週81節體育課,擴爲100節。如何減輕體育老師的壓力?“我們從一、二年級一週的5節課裡拿出1節特色體育課程,由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師承擔。”武玉坤說。

“沒想到能‘跨界’體驗體育老師的工作,一開始有點擔心接不了。”來到操場的一邊,語文教師兼班主任馬顏欣正帶着學生上課,經過幾周的熟悉,熱身活動、組織趣味活動……課堂井然有序。

對此,“體育八條”作出指導性意見。如選優配齊體育教師,可聘用銀齡教師和教練員、退役運動員等兼職;加強區域、集團校內的教師統籌使用和精準流動。

每個學生背後都是一個家庭。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家校溝通不容忽視。

誰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有個健康的體魄?“體育八條”贏得支持的同時,也有家長存在顧慮:平時就帶着孩子鍛鍊,身體不錯,“體育課多了,會不會影響其他學科?”

還有的學校接到相關部門轉來的熱線,家長反映“孩子在校運動量太大,很累。”但瞭解後發現,這名學生本身體質薄弱,又不愛運動,回家交流時“一定程度放大了個人感受”。

一些學校行動起來:有的將結合學生實際推出的舉措錄成短視頻,發給家長了解;有的通過家長會迴應關切,耐心解釋;還有的把家長請進校園觀摩,打消不必要的顧慮。

而當鍛鍊強度上來,活動對抗性增加,安全問題也得到進一步迴應。

精忠街小學做好規劃,各年級都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區域,避免學生交叉,保證上課安全;保利小學制定陽光課間安全管理細則,設立28個巡查崗……“我們沒留意的地方,學校也想到了,做細了。”有家長點贊。

從課間15分鐘到“體育八條”,傳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別等孩子長大、工作了再培養運動習慣”

健康就是大事,體育不是副科。

從《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開展學校體育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都傳遞出鮮明信號。

北京“體育八條”,體現出長遠規劃的改革思路:成長是一次長跑,考驗學生身心可持續發展,而教育本身就是長線事業。這,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

看學生狀態——

“體魄強健、生活習慣好的人,更有可能成爲棟樑之材。”在景朝霞看來,自己是一名校長,有責任抓好這件事。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外在要求”,如何變爲“內在需求”?

“我們讓學生擔任‘小老師’,自主設計教學內容,而體育教師‘退後一步’,輔助指導。”北京四中副校長秦福來說,“小老師”不僅要自主撰寫教案,科學設計運動量,還要準備器材,分配場地。“這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關鍵是讓他們真正對運動感興趣。”

看學校常態——

早起步,更從容。“體育八條”發佈時,有的學校“發矇”了。比如,體育課增加就會調整其他學科課時。當然,也有學校發現,“一條條對照後都已達標,有的還走在了前面。”

以匯文中學爲例,“迷你馬拉松”是每年春季學期的傳統班級賽。學生可以參賽,也可以做志願者等服務工作,“就是要形成運動的氛圍。”李發說。

“AI+”,應用廣。不少學校引入智能裝備監測各類體育活動的數據,安裝智能教學系統指導學生完善動作……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於素梅表示,人工智能時代,幫學生把身體鍛鍊好,是教育不能丟的基本功。

看家長心態——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一段時間以來,家長的主要期待是文化課成績。如今,一些家長的心態有了變化,給予體育課同等重視。

“孩子有時候等電梯也會做幾個深蹲。”家長王女士說,自主運動的意識明顯提高,“別等孩子長大、工作了再培養運動習慣。”

“一代人對體育的重視,能換來下一代邁向未來的底氣。”有學校負責人說,破解“校內鍛鍊少”“回家運動荒”難題,離不開家長支持。

看教育生態——

先培育健康的“人”,再鍛造卓越的“才”,是教育應有的科學生態。

體育地位的提升,源自教育評價的變化。北京體育中考總分,從之前的40分已提到50分,現場考試30分、過程性考覈20分,並將在2027年、2029年提到60分和70分。

記者採訪發現,部分家長是因爲升學而重視,但越來越多父母意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如果考試結束,學生依然喜歡運動,那纔是真正重視。”有體育老師感慨。

“體育往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北京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劉海元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八條”以改革小切口,撬動育人方式大變革,將有力推動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學校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

早8點的操場,跳繩的節奏打破了校園的沉寂;放學後的籃球場,體育社團師生的身影拉長了暮色……北京市這項教育改革書寫着深刻的啓示:

教育,應像春天裡的草木,既有向上生長的力量,又有向下紮根的情懷。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我們的孩子會明白,體育所饋贈的,是賦予成長以蓬勃的姿態。

而我們的校園,也必將在汗水和笑聲中,培養出新時代的強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