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氣候變遷衝擊 歐美立法降低成本

極端氣候影響食物價格、進一步推升通膨。綠色和平認爲,臺灣應提供補償緩解;圖爲各地高溫炎熱,民衆帶着小孩玩水消暑。(實習攝影記者徐翊呈攝)

近年全球除了高溫、熱浪頻傳,更屢屢發生極端強降雨或數月之久的乾旱,影響食物價格、進一步推升通膨。據歐洲央行研究顯示,在溫度上升的情境下,預計2035年全球食品將面臨最高3.23%的通膨壓力。綠色和平主任方君維認爲,臺灣應在發生極端氣候時提供企業或民衆補償緩解外,最根本爲加速減緩作爲。

國科會及環境部共同發佈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報告指出,未來臺灣的夏季恐上看至7個月、高溫日數增加75天,降水趨近極端,水稻及玉米等作物產量也將下滑外,養殖漁業及漁撈也將受衝擊。行政院雖在2023年通過號稱逾4000億元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劃」,其中攸關物價卻着墨不多。

歐美已提出因應氣候通膨的對策,歐盟提出的《歐洲綠色政綱》包括氣候變遷社會基金,解決與能源成本和交通相關的貧窮問題,幫助社會中最弱勢族羣;美國《降低通膨法》也注重於降低成本,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進行歷史性的投資,降低通貨膨脹。方君維表示,美國《降低通膨法》也注重降低成本、降低通貨膨脹,澳洲及日本也有類似機制。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表示,今年5月國科會提出最新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5年下半年各部會也要着手下一期調適行動計劃,應具體迴應此次報告中所提的各式威脅。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說,現行農業部所提的調適措施多爲如天然災害救助、農業保險等末端補助,但應注重的是預防措施,而民衆往往在意的是短期的防災,應重新思考爲以自然爲主的調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