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着罪惡感去運動 醫師警告超傷心臟:順序錯了

有些人會在吃大餐後,因有罪惡感,再加強運動想彌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人吃完大餐,會加強運動強度試着彌補。不過,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研究發現,讓吃完高脂食物的老鼠,分別進行低度、中度與強度不同程度運動,只有類似慢慢走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保護心臟,直接進行高強度運動,反而加重心臟負擔,這不是運動無效,而是健康順序不能顛倒,「得先吃對再動對。」

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粉專「基因醫師張家銘」PO文表示,有些人在大餐、連日外食後,接下來跑步機上的速度,就轉得特別快,幻想着「揮汗1小時,就能洗刷整週的飲食荒唐」,但健康不能靠一次爆衝來補回,若飲食習慣沒調整好,就拼命運動,可能心臟先撐不住。

張家銘指出,2025年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一篇研究,讓老鼠吃上8周高脂高熱量飲食,再分別進行低強度(例如慢慢走)、中等(例如健身操)及高強度(例如馬拉松)運動,結果顯示,只有低強度的運動成功保護了心臟結構和功能;中高強度運動則加重了心肌肥厚、收縮無力與心臟纖維化,甚至連粒線體都出現損傷。

張家銘指出,我們太常看到上述類似情境,早餐油條、午餐滷肉飯加珍奶、晚上宵夜加泡麪,然後因內疚,週末到健身房,直接開高速跑步機、重訓拼極限,但1個月過去,體重沒降,睡眠變差,甚至出現胸悶、心悸、喘不過氣。

張家銘表示,這項研究邏輯是,當吃進過多脂肪與糖分,身體會試圖儲存這些能量,此時直接進行高強度運動,脂肪酸大量釋放、流入心肌細胞,在代謝機制尚未穩定下,反而造成脂毒性傷害,讓心臟越跳越吃力。

張家銘指出,這不是運動無效,而是健康順序不能顛倒,先要吃對,再動對,對於飲食常難以控制的現代人來說,他建議做到下列3件事。

少油、少糖、多蔬果,讓身體代謝先穩定下來。

從低強度運動開始,例如快走、騎腳踏車、做家事、伸展操,再漸進增加運動強度。

讓身體動起來,而不是操壞它,唯有身體準備好了,纔有能力迎接更高強度、更全面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