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我的手上長出了血管瘤……」多圖預警!
小紅書上有位孕媽媽分享,因爲孕激素的影響,她手上長了一個血管瘤。
底下紛紛有網友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甚至還有同款「孕期血管瘤」。
不瞞你說,魔鏡治療過的「孕期血管瘤」都好多例了。這種血管瘤叫「化膿性肉芽腫」,非常容易破潰,庫庫往外冒血之後,壓20分鐘都不帶止血的,分分鐘搞崩孕媽媽的心態。
除了血管瘤,孕期激素的起伏變化還可能帶來很多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
孕期激素變化
懷孕是每個準媽媽都要「熬過去」的過程,孕育胎兒的奇妙之路上,很難說全都是快樂幸福的。
身體激素的變化,往往讓準媽媽們懷疑生娃的難度不亞於西天取經,一會兒噁心想吐,一會兒打嗝放屁;前一秒還特別想吃某個東西,下一秒聞到味道立刻婉拒。
有個閨蜜跟魔鏡說,孕期連腹脹都放不出屁來,有天早上她老公放了個響屁,閨蜜「哇」一聲就哭了,老公趕緊道歉,結果閨蜜哭着說:「我好羨慕你啊!」
言歸正傳,那麼處於孕期時,準媽媽們的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激素變化:
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是黑色素生成的強烈促進劑,它們的升高可以刺激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某些部位的色素沉着,如乳暈、腹白線、外陰等部位顏色加深。
除了上述的主要激素,還有一些激素也會影響孕期的皮膚狀態:
因此,在妊娠期,女性會首先發現自己的面頰、乳頭、乳暈、腋下、腹白線、外陰等部位出現色素沉着,面頰出現黃褐斑。
孕期其他皮膚問題
除了孕期黑色素沉澱之外,孕媽媽還可能面臨以下皮膚問題:
魔鏡有一例印象深刻的孕期血管瘤(化膿性肉芽腫)病例。
這位孕婦的血管瘤長在了上脣上,她每次刷牙都小心翼翼,不敢碰到,因爲牙刷不小心戳到就會瘋狂冒血。
第一次發生出血的時候她慌得不行,怎麼壓都止不住血。但後來她就有經驗了,家裡備了很多紗布,幾乎是成包成包地壓迫止血再丟掉。
反覆幾次之後,她覺得自己快被折磨得神經衰弱了,因此不顧懷孕的各項「禁忌」,來到了魔鏡的診室。我們給她採取了激光治療,也幾乎用了20分鐘才封閉住增生的血管。
但是,脣部的血管瘤由於下方血運過於豐富,有時候激光治療不能完全止血,需要手術切除治療。
它的發生也與妊娠期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相關,尤其是孕激素水平的改變。另外,血管生成生長因子的過度表達也可能增加孕期發生血管瘤的概率。
妊娠後三個月常見牙齦粘膜乳頭增生,可爲輕度和無症狀性,也可爲重度伴疼痛和出血。
口腔衛生不良、牙周病、局部刺激和營養缺乏是它的誘發因素。
妊娠期牙齦瘤常被誤認爲化膿性肉芽腫,表現爲牙齦粘膜的無症狀性紅色質脆結節,與粘膜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或皮膚本身增生有關。誘因爲機械創傷和刺激,比如牙斑沉積和牙齦炎。
如果出現了妊娠期牙齦瘤,對於出血量較大的牙齦瘤,需要及時壓迫止血(可以用紗布或棉球),然後及時就醫,採取激光或者手術等方式治療。
孕期女性可能出現皮膚瘙癢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溼疹,也可能是癢疹、妊娠期特發性瘙癢症,或者妊娠期瘙癢性毛囊炎。
誘發瘙癢的主要原因可能與雌激素誘導的肝功能紊亂相關,有一些簡單分辨它們的辦法。
▲圖片來源:Wikipedia
孕期脫髮是一個相對常見的現象。懷孕期間,孕婦體內的雌激素水平升高,這可能會延長頭髮的生長期,導致頭髮更加濃密。
但分娩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導致原本處於生長期的頭髮進入休止期並脫落,從而引起脫髮。這種脫髮通常在產後1~5個月開始,並可能持續1~2年。
然而有的孕媽媽會覺得,脫髮可不僅僅在產後,似乎從懷孕一開始就掉得厲害,這可能與營養、情緒、日常護理或者身體健康狀況相關。
不過,大多數的孕期脫髮是暫時性的,頭髮的數量會在寶寶一歲之前恢復正常。
孕媽媽出汗變多和身體味道變化,也與體內的激素水平變化有關,這些激素會使得新陳代謝加快,導致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增加出汗散熱。
同時,孕婦的血液循環量會增加,這是爲了滿足胎兒的需要。血液循環增加意味着身體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尤其是在溫暖的環境下。
當出汗增多,身體味道的變化可能和汗液的化學成分、溼潤環境的微生物菌羣變化有關。
另外,孕期對食物的喜好也可能變化,如果飲食中含有較強烈氣味的成分,比如大蒜、洋蔥、咖喱等,其代謝產物可能會通過汗液排出,從而影響體味。
孕期的準媽媽們可以穿着寬鬆透氣的衣物,多喝水補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
儘量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適量補充蛋白質,控制鹽分攝入。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素,如葉酸、鐵、碘等。同時,避免過量攝入含硫食物:如洋蔥、大蒜等。
有人說,懷孕是女性第二次成熟或者第二人生的開端,還有人說,懷孕期間經歷的種種辛苦,也應該歸類於 「母職懲罰」。
魔鏡接觸過的準媽媽和媽媽們,都自帶一種「母親的底氣」,魔鏡覺得,懷孕、生產,確實讓她們變得更強大、更無所畏懼,這過程中的種種插曲,是屬於她們見過的萬千風景中的一隅。
希望準媽媽們都能平安度過孕期,面對激素帶來的各種變化,一定要做到有問題及時找醫生。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