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川普關稅讓臺美關係不穩 恐爲中國「敞開大門」
▲川普關稅衝擊全球經濟,可能也對臺美關係造成影響。(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9日以「關稅讓臺灣與美國關係不穩,可能爲中國敞開大門」爲題報導,川普政府一系列政策與行動,讓臺灣對自己的立場感到懷疑。儘管中國也遭到關稅戰重挫,但也可能嗅到地緣政治的良機,面對全世界、包括臺灣,把自己塑造成「比美國更可靠」的貿易伙伴。
儘管五角大廈3月一份備忘錄,把「遏止中國入侵臺灣」列爲最高優先要務,但川普政府一系列舉措,卻讓臺灣對於美國支持產生懷疑,包括川普本人「交易至上」的行事風格,宣稱臺灣應該爲其防衛支付更多錢的說法,還有暫停援助烏克蘭的決定。
此外,川普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努力,也在臺灣引發衝擊。首先是宣佈臺灣對等關稅稅率高達32%,只有半導體獲得豁免,此消息讓臺股7日暴跌9.7%,創下史上最大跌點與跌幅,就連臺積電(TSMC)也不得不暫停交易。雪上加霜的是,川普8日在募款晚宴上透露,他曾告訴臺積電,若不在美國建廠,將要繳納100%關稅。
▲川普試圖重塑全球貿易體系。圖爲美西一處海港的船運情況。(圖/路透)
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黃奎博說,「過去人們認爲,臺灣和美國在民主與人權方面,共享類似的價值觀,只要這個情況持續下去,臺灣就會安全。但現在看來,事情似乎不再那麼簡單了。」他直言,臺灣面臨來自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沒有本錢同時對抗北京與華府。
黃奎博也認爲,在短期之內,關稅不太可能改變賴政府對中國的強硬立場,卻仍讓臺灣人質疑,兩岸經濟關係是否真的那麼危險,「在貿易方面,川普政府似乎比北京更強硬。過去幾個月裡,對美國的懷疑肯定有所增長。」
分析人士也指出,儘管貿易戰日益加劇,毫無疑問將會傷害中國早已苦苦掙扎的經濟,但北京也可能嗅到地緣政治的良機,把自己塑造成「比美國更加可靠」的貿易伙伴。
《華盛頓郵報》引述官方數據報導,臺灣高度依賴與美貿易,2024年對美出口價值1110億美元的商品,比前一年成長46%。其中最大宗商品是伺服器與電腦零件,事實上,臺灣出口的電腦零件,高達60%都外銷美國。
專家認爲,這一部分是因爲美國人工智慧(AI)蓬勃發展,加上川普第1任期貿易戰期間,許多臺灣企業「棄中投美」。臺灣政府上週也表示,臺灣不應該因爲上述2種趨勢遭受懲罰,而且這實際上反映出,臺美貿易「對美國經濟與國安做出巨大貢獻」。
▲美國總統川普與臺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白宮宣佈加碼投資。(圖/路透)
此外,臺灣主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生產世上90%的最先進晶片。儘管晶片獲得關稅豁免,但川普曾批評臺灣對於該產業的主導地位,甚至指控臺灣偷走了美國的晶片生意。爲了吸引新政府,臺積電3月誓言在美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
儘管如此,晶片豁免恐怕仍無法阻止關稅對於供應鏈下游的影響,因爲半導體通常會先運往其他國家,組裝到其他科技產品內部。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臺灣晶片出口中,僅5%直接運往美國。
臺灣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非常駐研究員何明彥表示,「半導體豁免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爲一個晶片在其生命週期內,可能被運往多個國家,進行製造、包裝與組裝。
專家指出,在美中科技競爭激烈之際,科技供應鏈成本提高,將阻礙美國發展尖端AI系統的能力。臺北市美國商會會長銀丹(Dan Silver)說,對於美國、乃至於全世界而言,臺灣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術創新來源,「我們確實有點擔心,在地緣政治競爭的情況下,這是否可能導致創新成本增加。」
除了臺積電加大在美投資,臺灣政府3月也宣佈,有意擴大采購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說,「美國的目標是,透過提高關稅,推動其他國家進行談判,希望他們可以購買更多美國商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