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雲整合有漏洞 難溯源追流向
審計部報告指出,「化學雲」登錄系統整合有漏洞,不利溯源追蹤及流向管控。圖爲衛生稽查員處理問題產品。(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爆發不肖業者以工業用雙氧水清洗漂白豬大腸,食安議題再受關注,也讓政府推動的「食安五環」政策受到檢驗。審計部報告指出,政府在源頭管理方面,雖然建置「化學雲」登錄系統,但仍未克服介接勞動部「化學品報備與許可平臺」等資訊系統之原始資料欄位闕漏問題,無法進行跨部門化學物質流向勾稽比對,不利加強溯源追蹤及落實源頭管控流向。
政府爲提升食安管理效能,2016年間提出「食安五環」政策,由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督導協調各部會編列預算,把關食品安全,去年度計編列預算數爲78億餘元。審計部除指出系統介接的問題外,並提及《食安法》雖強制食品業者通報有危害衛生安全疑慮之產品,但並未獲食品業者重視。
審計報告以2024年爆發蘇丹色素食安事件爲例,部分業者已知上游供應商販售產品含有不法添加物,仍未依法主動通報,導致政府無從快速掌握訊息即時因應。顯然相關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仍有未盡周妥情事,影響食安治理效能。
民進黨立委王正旭表示,近年食安事件暴露出源頭監管、系統介接、業者通報等漏洞。雖然政府每年投入龐大經費,但若資訊孤島的問題不解決,再多資源也難以守住食安防線。
王正旭建議,食安辦應發揮跨部會整合功能,建立可即時勾稽的化學物質流向與食品追溯平臺,並明訂資料介接與更新時效;同時針對高風險食品與化學原料投入預算與人力,擴增稽查量能進行抽檢,並將檢驗結果與業者信用評等連結,對累犯祭以停業或公開揭露。
王正旭指出,未來也可與各部會研議《管制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條例》修法草案,將化學物質管理從僅限「毒性」擴大到所有具有風險的化學物質,並加強資訊公開、吹哨者保護及民衆檢舉制度,才能真正保障民衆食品安全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