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加碼AI醫療 “軍團化打法”如何推動產業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實習生李金亮
剛剛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AI 的應用是焦點話題之一。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郭毅在WAIC演講中提到,人工智能正從輔助診斷、臨牀實踐、模式革新、藥物發現四大維度重塑醫療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AI醫療產業化的浪潮中,華爲作爲頭部技術企業,於今年年初組建了一支醫療衛生軍團,推動AI技術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
比如,今年6月,上海瑞金醫院聯合華爲發佈RuiPath病理大模型最新進展,並宣佈將視覺基礎模型開源。據悉,RuiPath是中國首個臨牀級多模態病理大模型,目前已能覆蓋中國每年全癌種發病人數90%的19個常見癌種。
同時,RuiPath在業界12個主流公開數據集的14個輔助診斷任務測試中,有7個達到業界領先水平(SOTA),這標誌着 AI 真正從 “實驗室” 走進了 “臨牀”。
近日,在由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簡稱ITU)主辦的2025“AI向善”全球峰會上,RuiPath病理大模型獲得了“AI向善,創新致效”案例獎,這被視爲醫療AI實現“中國造,全球用”的新里程碑。
聯手瑞金降低AI應用門檻
病理診斷是現代醫學的重要基礎環節,對判斷腫瘤、制定治療方案有着重要作用。
“我們從2021年開始與瑞金醫院開展數字化病理合作,通過這幾年的建設,累積了超過103萬張數字化病理切片,這些高質量數據爲大模型的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華爲醫療衛生軍團總裁張偉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談道。
RuiPath病理大模型基於瑞金醫院的百萬級數字病理切片庫,利用華爲AI全流程工具鏈ModelEngine進行訓練、精調而成。張偉力介紹,ModelEngine可以實現從數據工程、模型工程到AI應用編排的工具化、標準化和自動化,讓單癌種診斷應用上線週期從10天縮短至2天。
談及此次合作,張偉力說道:“過去幾年,大模型和AI集羣都在講究規模上的大,但在與瑞金醫院的合作中,我們非常重視工程化落地。一家醫院不可能建設上千上萬張算力卡的系統,因此我們聚焦到如何高效簡化數據工程的工作過程,讓普通醫生都能夠通過工具開展工作。”
爲進一步降低基層醫院AI病理模型的部署門檻,此次開源的除了視覺基礎模型外,瑞金醫院還同步開源了覆蓋肺癌、結直腸癌等7個常見癌種的測試數據集,華爲也開源開放了相關工具,包括華爲AI全流程工具鏈ModelEngine、行業落地實踐指南等。
“軍團化打法”加速產業化
據中信證券研報數據,醫療垂類大模型憑藉更強的理解、生成、多模態能力,從提質、增效兩條路徑拓展了更復雜情境下的“AI+醫療”市場空間。預計2025年至2029年期間,國內的AI智能診療產品在B端和G端的累計市場空間將達到近200億元,而C端的年理論市場空間則可能超過700億元。
面對新興市場,華爲近年多面出擊。事實上,RuiPath只是華爲與醫療行業深度合作的一個縮影。
通過“軍團化打法”,華爲積極與頭部醫院聯合創新,截至目前,已與62家頭部醫院在AI方面達成深度合作,在這些頭部醫院領先的專科、專病領域,基於臨牀數據和專家知識,共同打造高水平的醫療AI產品。
例如,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聯合華爲發佈ChatZOC眼科大模型,使能“篩-查-治”三級診療模式,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賦能基層。在新疆喀什,ChatZOC眼科大模型已爲超過3000名患者提供眼病篩查服務,緩解偏遠地區眼科醫療資源匱乏的難題。
此外,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聯合華爲推出國內首個主動健康大模型“叮唄健康”,以體檢數據爲基石,預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實現將健康管理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干預”的多項應用。
可見,華爲的 “軍團化打法”正逐步推動AI醫療產業化。從大模型到大應用,從工程化到普惠化,華爲在AI醫療領域的探索仍在繼續。這場由技術驅動的醫療變革,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