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AI眼鏡引領消費電子新機遇

財中社2月7日電 華泰證券發表電子行業研報稱,自去年發佈《我們能從Meta眼鏡的成功中學到什麼》後,中國許多企業都接連發布了各自的AI眼鏡新品。其中TCL雷鳥、Rokid、閃極等公司的AI眼鏡產品吸引了不少用戶的購買。認爲,在Meta眼鏡引領的AI眼鏡熱潮之下,今年的“百鏡大戰”有望爲消費電子產業鏈提供新的增長機遇,也爲Deepseek等國內大模型的落地,提供理想的硬件載體和應用場景。產業鏈相關標的包括:小米集團(整機設計和品牌)、舜宇光學(攝像頭)、歌爾股份(光聲學和整機組裝)、龍旗科技(PCBA)、瑞聲科技(零部件)、高通(SoC)、恆玄(SoC芯片)、芯原(ISPIP)、博士眼鏡(渠道和配鏡)、康耐特(鏡片)、依視路陸遜梯卡(鏡片)等。

華泰證券觀察到,這些產品都借鑑了Meta-rayban類似的太陽鏡+耳機+攝像頭模式,在芯片上,大部分都採用了高通AR1或紫光展銳的W517平臺。根據CES上的反饋,由於這兩個平臺的芯片是之前爲了AR應用而定製,目前在AI功能上的支持並不適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行業中多家SoC廠商也正在根據AI眼鏡開發定製化芯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迭代。目前,全球層面高通、谷歌等公司正在研發,國內恆玄目前的平臺只能支持聲音還無法支持拍照,但恆玄和芯源正在合作研發下一代芯片,這些專爲AI眼鏡推出的定製化芯片有望給AI眼鏡的用戶體驗帶來新一層的提升。去年,據VR陀螺,Meta-rayban眼鏡的出貨量接近200萬副,我們預計今年全球整體市場有望接近1000萬副。

Meta-rayban接入Llarma 3模型,TCL雷鳥及Rokid與阿里“通義千問”開展合作,都顯示了AI眼鏡與用戶的交互需要大語言模型的支持,但目前眼鏡AI功能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用戶粘性較高的相關應用。我們看到,AI眼鏡平臺作爲一個嶄新的消費電子品類,在邏輯上不存在像智能手機生態中,這種品牌廠商(小米、蘋果)需要協調固有互聯網廠商(如微信、Meta)開放AI流量入口的情況,反而更容易成爲AI應用率先落地的場景。認爲,這些AI眼鏡的崛起爲DeepSeek爲代表的一列中國算力大模型提供了落地場景,值得持續關注。

目前銷量較好的AI眼鏡還不帶顯示功能,認爲是AR眼鏡很長時間的一個過渡狀態。從AI眼鏡過渡到全綵的AR眼鏡還面臨着一些難點,包括1)顯示技術的提升、2)功耗和使用時間的優化、3)重量的進一步下降、4)近視矯正的問題、5)人機交互模式的創新、以及6)價格和降本等一系列問題。明年,刻蝕或者納米壓印技術的衍射光波導AR眼鏡有望成熟。到2030年,我們從Meta的AR原型機Orion中,看到目前比較具有突破的前沿技術包括Micro-LED光機、碳化硅鏡片等,但其中的降本仍需產業鏈公司的共同努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請聯繫我們:newsroom@caizhongsh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