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 | “德國精工+中國智慧”,一汽奧迪Q6L e-tron定義新電動豪華

作者 | 老叮噹

編輯 | 李昊飛

出品 | 華山論劍V(iauto-ilife)

35萬級的電動車怎麼選?這個問題,曾經讓很多消費者頭疼不已。要麼,有品牌沒智能化;要麼,品牌沒有經過驗證。但今年,這個問題有了兼顧兩者的新答案。

近日,預熱許久的一汽奧迪Q6(參數丨圖片)L e-tron終於公佈了先享禮遇價,35.3萬元起。

放在市場上進行橫向比對,同樣即將上市的理想i8預售價也35-40萬元起,而寶馬iX3和奔馳EQC則還不是最新電動平臺下的產品。因此,如果你的預算在三四十萬,那麼,要麼選更強調“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新勢力,要麼只有一個選擇——一汽奧迪Q6L e-tron。

這款車不僅是豪華品牌在電動3.0時代交出的“第一張答卷”,還完美兼顧了科技、安全、駕控、舒享和設計等五大用戶的核心利益點,而且開放性地搭載深度定製的華爲乾崑智駕®技術,擁有雙激光雷達,同時配備行業唯一自動清洗、加熱功能,可以實現無圖城市領航,直接躋身智駕輔助第一梯隊。

常常有人會問:新能源時代,合資品牌還有沒有機會?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裡,包括廣汽豐田鉑智3X、東風日產N7等車型,已經通過自己的市場表現,回答了這個問題——合資能否絕地反擊,主要看其股東雙方的實力和決心,有些車企已經在逆襲的路上,有些則看不到希望。

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已突破50%,超過燃油車;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跌至3.9%,創十年新低。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和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都開始觸底反彈,而且主流合資企業基本都發布了全新的新能源發展戰略。更重要的是,反內卷式惡性競爭和規範新能源健康發展成爲整個行業的主旋律……

在這個波雲詭譎的變革時代,一場關乎生死的產業重構和洗牌,已經排山倒海般地到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持續創新、擁抱智能科技,同時在產品品質、企業實力等方面具有優勢的品牌,纔有可能笑到最後。

比如,一汽奧迪。

秉承“高價值纔是真豪華”的理念,一汽奧迪今年迎來了產品大年,除了Q6L e-tron家族外,奧迪A5L也在上週公佈了預售價僅爲25.68萬-28.98萬元,被認爲極具殺傷力。一款轎車,一款SUV;一款燃油車,一款新能源,相同的是,都搭載最新的華爲乾崑智駕®技術。

那麼,頭頂“德國精工+中國智慧”光環的一汽奧迪Q6L e-tron家族,能否成爲豪華電動3.0時代的“最優解”呢?

1

PPE平臺首款重磅車型

豪華純電“六邊形戰士”

在電動化轉型浪潮中,傳統豪華品牌長期面臨“油電共生”的尷尬:寶馬iX3基於CLAR油電兼容平臺,奔馳EQC衍生自GLC燃油架構,奔馳EQS雖誕生於純電EVA平臺,但僅限轎車品類,SUV領域仍無原生純電旗艦。這種“油改電”模式導致傳統豪華品牌三電佈局妥協、空間效率低下、智能化整合深度不足,用戶認可度也不高。

而作爲奧迪與保時捷聯合研發的專屬架構,PPE豪華純電平臺從根本上解決了電動豪華車的價值痛點。

全域800V高壓平臺並非簡單的參數升級,而是構建了電動出行的“效率新範式”。107kWh大容量電池組與智能能量管理系統的協同,可以實現765km CLTC工況續航(超越寶馬iX3達40%),配合10分鐘補能294公里的超充能力,終結用戶的里程焦慮。

這種“續航自由+補能自由”的雙重保障,使電動出行從技術妥協轉向體驗躍升。

在安全維度,PPE豪華純電平臺也展現了德系精工的終極追求。34%潛艇級熱成型鋼(抗拉強度2150MPa)與83%高強鋼鋁混合材質構建的籠式車身,配合100%熱成型鋼全覆蓋的電池裝甲,形成遠超國標的安全冗餘體系。

在中汽中心碰撞實驗室內,一輛3噸貨車以50km/h撞向奧迪Q6L e-tron車身,並且二次撞擊剛性柱體,結果顯示,經過這場遠超國標3倍能量的極限測試後,乘員艙完好無損,電池未起火,車門正常開啓。

而駕控基因的傳承則彰顯奧迪的堅守與創新。

保時捷團隊調校的前後五連桿懸架結構、FSD頻率選擇減震器與中國專屬開發的Spirotti導向銷技術,在保持一汽奧迪Q6L e-tron德系精準操控的同時,也解決了電動車簧下質量劇增帶來的駕控劣化。

此外,PPE豪華純電平臺代表的不僅是三電技術的突破,更是豪華製造體系的數字化重生。

奧迪一汽超級智能生態工廠實現100%綠色能源與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其“鋁激光焊+自衝鉚接”工藝將車身精度控制在±0.1毫米,這種從研發到製造的全鏈路價值把控,不僅實現高度智能化和高端化,也保障了綠色可持續,契合國家綠色製造導向,相較新勢力構建了難以複製的競爭壁壘。

當傳統豪強仍在油電轉型中踟躕,一汽奧迪Q6L e-tron以PPE豪華純電平臺爲原點,宣告豪華電動市場從“單點突破”邁入“系統價值”競爭階段。某種程度上,一汽奧迪Q6L e-tron的意義已經遠超單一產品,它不僅是代表了奧迪加碼電動化轉型的決心,更是全球電動技術範式東西融合的里程碑。

2

克服“本土化”難題

奧迪攜手華爲共創新篇

爲什麼擁有百年造車經驗的豪華品牌,在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卻屢走彎路,甚至比不上中國剛剛成立幾年的新勢力品牌?

這是很多人的疑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爲全球化企業,多數豪華品牌誤判了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轉型速度,因此在產品上普遍慢了一拍;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構建了最爲完善、成熟的電動化和智能化供應鏈,而這些豪華品牌在供應鏈選擇上也相對保守,同時不希望把用戶信息與合作伙伴進行共享,因此普遍在智能化方面選擇自研。

但事實證明,即便傳統豪華品牌投入了鉅額的自研費用,依然很難趕上中國日新月異的產業鏈更迭。在這種情況下,與中國頭部供應鏈合作,成爲逆轉棋局最快而有效的方式。

作爲最早在中國國產、並率先對國產車型進行加長的一汽奧迪,再次率先行動起來。在即將推出的一汽奧迪A5L和Q6L e-tron家族上,都以“德系基因+華爲科技”,破局合資在智能化方面的困境,讓短板變成長板。

據悉,一汽奧迪Q6L e-tron家族搭載了華爲乾崑智駕®技術,擁有雙激光雷達,同時配備行業唯一自動清洗、加熱功能,可以實現無圖城市領航,躋身智駕輔助第一梯隊。相較之下,問界M8、蔚來ES6僅配備單激光雷達,而特斯拉Model Y、寶馬iX3等車型甚至沒有搭載激光雷達。

同時,一汽奧迪也絕非簡單的“拿來主義”。一汽奧迪“深度定製”整合華爲乾崑智駕®技術時,融入了奧迪嚴謹的“安全哲學”,嚴守“絕不壓實線變道”、“主動避讓加塞”等底線規則。

這種對安全的極致追求,精準迴應了中國用戶的核心期待,也與公安部“輔助駕駛非自動駕駛”的警示不謀而合。

奧迪的實踐深刻詮釋了人機共駕的真諦:智能系統是駕駛者能力的延伸與守護者,而非替代者。它基於對機器智能邊界的清醒認知,將安全置於效率之上,通過嚴密的協同規則與交互設計,在技術飛躍的時代築牢用戶信任的基石,讓每一次行程都安心可靠。

與此同時,一汽奧迪Q6L e-tron的智能座艙體驗也迎來變革。88英寸AR-HUD實現導航信息虛實融合,語音控制系統響應速度媲美新勢力車型。針對中國用戶特別優化的座椅泡沫層,以及25處律動氛圍燈,於細節處詮釋全新的“中式豪華”。

通過搭載華爲乾崑智駕®技術,一汽奧迪不僅迅速提升了自身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增強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也爲豪華車市場的智能化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杆,引領了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結語

37年前,奧迪100開啓了中國豪華轎車的啓蒙時代;今天,一汽奧迪Q6L e-tron正以同樣的顛覆精神,宣告豪華電動3.0時代的到來。

它的核心價值不在參數表的某個單項,而在於PPE豪華純電平臺與華爲乾崑智駕®技術的化學反應——德系精工保障了電動出行的安全與品質底線,中國智慧則賦予其場景化創新的上限突破。

這恰是電動時代用戶渴求的“高價值豪華”!。

值得關注的是,一汽奧迪Q6L e-tron家族預計將於8月初上市,屆時,我們將進一步見證奧迪在智能化與本土化融合進程中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