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後恐出病菌大軍 專家提醒飲食守則 「這一物」快丟掉

目前光復鄉清出的淤泥約有6千萬公噸,混合許多雜物,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提醒,勿忽略環境與健康隱憂。記者葉信菉/攝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成重災,許多熱心民衆化身「鏟子超人」,協助災民清理家園。近日高溫炎熱,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提醒,要注意環境與健康隱憂,除了做好防曬,清理淤泥須穿戴防護裝備,避免皮膚接觸到受污染的水和土壤,以降低腸胃道疾病及類鼻疽、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

臺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指出,災情過後,最令人擔心「看不見的健康威脅」,髒水與污泥都可能成爲病菌與病毒的溫牀,孳生病蚊蟲、造成接觸性皮膚病變以及腸胃疾病等。居民或是熱心志工應使用煮沸後的水或瓶裝水,只要是遭浸泡的食材,一律丟棄別冒險。

花蓮光復鄉市區在堰塞湖洪水過後,現場一片泥濘,臺北市公衛師公會理事蔡秉兼表示,泥流型災害的環境污染風險與一般水災不同,泥流型災害挾帶大量土石與沉積物,臺灣山區岩層天然可能含有砷、鉛、鎘等微量元素,可能造成潛在污染。

雖然目前並無確切證據顯示,花蓮災區已有嚴重化學物質或重金屬污染,但基於臺灣地質特性與國際災害經驗,公衛師公會建議,應採取風險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在可能損害發生前,先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或避免潛在的負面影響。

過去國內外皆有案例經驗,回顧臺灣921大地震後,部分土石流沉積物檢測顯示重金屬濃度升高;日本2018年豪雨及土耳其2023年洪水,也曾發生洪水後泥沙含重金屬或農業化學物質的情況。公衛師公會呼籲,環保與農業主管機關應立即進行水質與土壤檢測,確認農地與水源安全。

這段時間仍有不少民衆前往花蓮協助環境清理,公衛師公會提醒,長時間暴露於泥水、粉塵與黴菌環境,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與靴子,並及時更換被污染衣物。高強度的搬運與清理工作易造成肌肉骨骼傷害,應安排輪班,避免長時間勞動;若出現發燒、腹瀉、皮膚紅腫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