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溪不是吃素的」溢流重創光復鄉 專家揭2歷史線索:早晚討回去

花蓮溪湍急水勢加劇堰塞湖溢流風險,造成光復鄉受災慘重。(圖/民衆提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下午因豪雨導致溢流,重創光復鄉,由於馬太鞍溪堰塞湖屬於花蓮溪流域,若水量增加,堰塞湖溢流風險也會加劇,外界質疑爲何已知有潰堤風險,仍造成傷亡,登山專家蔡日興分析,花蓮溪水勢湍急,堰塞湖本就容易溢流,即便事前警示也難完全避免,其次花東縱谷地形複雜,人爲改道或建設更易引發災害,他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蔡日興昨(23日)在臉書表示,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光復鄉嚴重淹水,短期檢討地方治理無可厚非,但長遠來看,需要從歷史脈絡理解,過去研究時,不僅觀察高山布農族和泛泰雅族留下的花東縱谷資料,也比對荷蘭與大清時期留下的史料。

蔡日興說,馬太鞍社已有400年沒有搬遷,但花東縱谷過去並不像現在這麼多人居住,馬太鞍社以北一帶多爲空地,僅有少數由大社聯盟保護的小村落,直到奇萊平原纔有人口聚集。

蔡日興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花東縱谷的土地貧瘠,日治時期才透過水利改善;二是花蓮溪經常改道,因此堰塞湖溢流並非首次發生,歷史上一定發生過多次類似事件。

蔡日興說,布農族在臺東、高雄定居只有百餘年,所以很難說哪些地方不能居住,但阿美族在花東縱谷已超過400年,卻沒有住進光復市區,他認爲,淹水是必然會發生的自然現象,居住400年的原住民一定知道哪些地方安全。

蔡日興反問,鐵路爲什麼要走地下隧道過溪?他說,「早該知道這是必然,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