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河底隧道無傷 臺鐵當年創意工法 救了自己

臺鐵光復隧道雖採河底隧道設計,卻在這次洪災中全身而退。(翻攝沈慧虹臉書)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下午溢流,滾滾洪水不僅沖垮馬太鞍溪橋,導致臺9線中斷,下游光復鄉更遭受重創。知名山嶽攝影師雪羊分享,位在馬太鞍溪橋旁的臺鐵路線逃過一劫,靠的是當年先見之明,興建「光復河底隧道」,不與河爭道,努力守下這一局。

當年花東鐵路拓寬時,臺鐵認爲馬太鞍溪輸砂量過於龐大,路線設計上大膽捨棄橋樑,改以河底隧道方式穿越,打造出全臺第一條河底隧道「光復河底隧道」,2013年啓用至今。

身兼臺鐵公司董事的交通部主任秘書沈慧虹PO文,臺9線馬太鞍溪橋被沖斷,各界關心光復河底隧道狀況,「這段河底隧道安然無恙,也沒有進泥水」,工務單位派電搖車巡檢,路軌、號誌、電力等設施全數正常。臺鐵於24日清晨,恢復路線通行。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遭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溪橋只剩下橋墩。(範揚光攝)

雪羊強調,臺鐵當時的先見之明,躲過這次浩劫,畢竟鐵路蓋新橋不是開玩笑的,「感謝臺鐵的防災英雄們努力守下這一局,重大建設就是要有長遠眼光,才能福國利民」。

不少網友整理出當年施工資料,臺鐵光復車站海拔約122公尺,光復隧道南口海拔卻有140公尺,也就是說當列車出站往北行駛時,「它是要上坡的」,完全顛覆河底隧道應比地勢更低的認知;而這與河牀比光復鄉地勢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