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破損磚石化廢爲寶 變身裝置藝術促環保
了嘎.裡外《環原LV》。(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縣長徐榛蔚與4位創作者(臺前擺放4件創作模型)發表環保裝置藝術,各自陳列在戶外空間。(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去年4月強震,花蓮石材業遭波及破損,地震滿一週前夕,花蓮縣環保局發表4件環保裝置藝術,素材創作多來自環保再利用,其中在大陳公園陳設的大型裝置藝術《洄瀾逐夢》,利用地震破損磚石打造而成,透過藝術家創新思維,將廢棄物轉化可再利用資源。民衆可透過拍照打卡上粉絲專頁抽獎,讓環保藝術的理念廣爲宣傳。
環保局舉辦「城市永續花蓮美好-嶄新環保裝置藝術成果分享會」,展示縣府重視淨零綠生活、循環經濟及綠色創新的領域,環保局說,活動吸引衆多藝術愛好者關注,透過作品傳達環保利用理念。
這4件環保裝置藝術作品,分別陳設大陳公園、知卡宣公園及四八高地,作品各具特色並承載不同的環保理念,包括創作者馬耀《祖母綠》、了嘎.裡外《環原LV》、黃清輝及馮政雄聯合團隊《洄瀾逐夢》,以及黃裕榮《救廢散》。創作藝術家也分別說明創作理念。
黃裕榮《救廢散》。(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其中黃清輝說,大學時期愛上花蓮的大山大海,因大陳公園創作點爲斜坡,因此利用廢棄紅磚打碎創作一座拱門,因花蓮出身很多棒球好手,因此利用地震後破碎大理石版,砌成棒球形狀,取名《洄瀾逐夢》,成爲踏青戶外休閒場地。
黃清輝及馮政雄聯合團隊《洄瀾逐夢》。(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還有了嘎.裡外《環原LV》,來自部落阿嬤手提懷舊的購物袋,具有花蓮特色,放置在七星潭出入口處很搶眼;另外《祖母綠》用廢棄鋼條打造而成,《救廢散》創作發想來自肺部、排氣管污染源,喚醒大衆對空污的重視。
馬耀《祖母綠》。(花蓮縣府提供/王志偉花蓮傳真)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裝置藝術作品運用了回收材料,展現了環境保護與創意設計的完美結合,希望透過這些藝術品,讓大衆更關注資源再利用,並啓發更多創新的環保行動。
環保局副局長王志惠表示,即日起到3月27日,推出「打卡抽好禮」活動,民衆可透過拍照打卡參與互動,增添參觀的樂趣,更能讓環保藝術的理念廣爲流傳,還有機會抽中5項大獎,可到花蓮縣環境保護局官網或「嶄新-113年度環保裝置藝術」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