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民權路變身美術館!古地名藝術裝置登場

臺南市文化局推動歷史街區古地名振興計劃,準備先在民權路以中正路「蝸牛巷」模式打造大街美術館,近日邀集店家與團體召開說明會。(程炳璋攝)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曾是荷蘭人打造的第1條大街,周遭商家歷經400年繁榮風華,至今日漸沒落,臺南市文化局打算以「大街美術館」模式,設置10多處「巷仔niau」藝術裝置,附上古地名的名牌設計,10月舉辦振興街區活動。

臺灣早期由荷蘭人佔據時,先在安平區建造安平古堡,卻選定中西區的民權路打造第1條可通馬車的大街,被稱爲「普羅民遮街」或「十字大街」,從大西門到大東門城之間2公里多的街區,曾是臺南市最繁榮的街道。

臺南市文化局=準備先在民權路以中正路「蝸牛巷」模式打造大街美術館,說明會先邀請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團隊參加,討論在閒置店家鐵門作畫。(程炳璋攝)

民權路早期2邊都是歐式建築,歷經第2次世界戰時期美軍轟炸,盡被摧毀,街上曾經繁榮的布莊、成衣店,演變至今日漸沒落,近年傳統老店家逐一關門,促臺南市文化局推動振興計劃。

適逢府城建城300年,臺南市文化局31日邀請「民權路」和「東門路一段」沿線店家和團體參加「一起府城・打開大街」主題說明會,要在早期有「十字大街」之稱的民權路打造一連串附上古地名的「巷仔niau」藝術裝置,提供民衆加深認識府城歷史風華。

民權路古地名包括「大井頭」、「鷲嶺」、「枋橋頭」、「山川臺」與「龍泉井」,隨着日本據臺、國民政府時期,街道新名逐漸取代古地名。臺南市要以裝置藝術重新點燃府城歷史街區火苗,擴散到其他城區。

臺南市文化局表示,這項「巷仔niau」引路計劃,類似中正路「蝸牛巷」模式,除了裝置藝術,還邀請電影看板畫師顏振發師生團隊進駐,在沿線的多處店家閒置鐵門作畫,一步步串聯民權路商店,變身爲大街美術館。

打造民權路古地名藝術裝置在說明會結束後展開,預計10月17日至19日開啓連串活動,包括17日「前夜祭」的花車遊街宣傳,18、19日在全美戲院前方停車場辦活動並有散步行動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