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風光集中發電消納難題 遠景赤峰3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投產
財聯社7月9日訊(記者 劉夢然)內蒙古地區風光發電資源集中,但面臨電力消納難題,發展大規模綠氫製取項目成爲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途徑。7月8日,遠景科技集團打造的全球最大152萬噸綠色氫氨項目首期32萬噸工程在內蒙古赤峰建成投產。據悉,該工程實現了風光儲與氫氨醇生產的高效耦合,可以爲滬蒙綠色燃料走廊和蒙東綠色氫氨醇基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據業內人士介紹,受限於其物理特性和運輸成本,氫能主要以轉化合成氨方式,解決儲運難題,並實現跨行業脫碳。目前歐美日韓等國都在打造以氫作爲基礎的能源體系,綠色氫氨成爲了全球碳關稅背景下的最具競爭力的載體之一。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國內,氫氨新能源行業已進入規模化示範與初步商業化階段,主要以“綠電—綠氫—綠氨/醇”爲核心模式。在區域分佈上,綠氫主要聚集在風光資源富集區,如內蒙古正加速成爲全國綠氫核心產區,其依託當地豐富的綠電資源,以“風光制氫+儲運加一體化”模式,再配套下游化工(綠氨/醇)、冶金場景等,發揮政策與成本優勢。
據遠景能源氫能總工程師張健介紹,項目基地從赤峰北部 GW 級風光發電場輸送綠色電力,通過重新設計和配置風光發電與儲能,形成“風氨一體機”。通過自研的智能物聯網操作系統,當電力充沛時,生產氮氣的“動態儲能空分裝置”會自動提高負荷,將富餘的綠電高效轉化爲 –196 ℃的液態氮氣儲存起來。
與此同時,生產氫氣的電解槽能在5 分鐘內完成全負荷快速調節,精準吸收電網的每一次波動,合成氨裝置可在半小時內確保綠色氫氣都被即時轉化爲更易儲運的綠色氨。
在投產現場,首罐綠氨從遠景赤峰零碳氫能產業園發車。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氫能市場產品線總裁鬱峰在與財聯社記者交流時表示,商業化的運營離不開成本。在各個鏈條協作和新型電網的調度下,動態合成氨各環節達到了全系統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對比目前行業已投入的氫氨項目,遠景的綜合成本控制居領先水平。
相比於電池儲能,綠氨能量密度高、儲存壽命長,更具成本優勢。據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介紹,如果要把一個儲罐裝滿氨,它摺合的能量大致是一億度電,兩萬多方液氨。一億度電的儲能成本需要投資600億,但使用氨罐儲存的的成本只需要1.5億元。
赤峰市作爲蒙東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近年來搶抓新能源發展風口,加快推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積極推動綠電變綠氫綠氨綠醇,以打通“風光資源—綠電轉化—高載能產業”發展路徑。
財聯社記者從赤峰市有關方面獲悉,該市新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1000萬千瓦,綠電佔比達到64.2%,以遠景152萬噸零碳氫氨項目爲代表的風光制氫氨醇項目正在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