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千元人民幣買健身私教課 可能碰上「15天速成教練」

花幾千元人民幣買健身私教課,可能碰上「15天速成教練」。(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公衆號《驚蟄青年》報導,從清晨公園的晨跑隊伍,到深夜健身房的器械區,運動健身已經逐漸成爲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人開始走進健身房,但網路上的跟練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這時,挑選一名專業的教練,成了踏進健身圈的第一件事。

然而,市面上的健身從業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剛接觸健身的「小白」,很少有意識去分辨教練證書的含金量,往往看到「CBBA」、「NSCA」、「ACE」等名頭就已經覺得眼花撩亂,再加上教練或健身房銷售對於自身專業性的一通鼓吹,打出「一個月能瘦×斤」的包票,一不留神,你就簽約買下了36節私教課。

然而,擁有健身教練資格證,並不代表着健身教練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可以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事實上,近幾年,發生在健身房的意外不在少數。2023年,52歲的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裴諭新就發文稱,健身會所教練在爲她做拉伸動作時操作不當,導致其胸椎骨折。

健身行業的信息差也由此顯現,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健身教練資格證中,有一些的考取難度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得上簡單。極端情況下,只需要15天,或花上200塊錢(人民幣,下同),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商業健身房裡的「王牌教練」。

「目前我們基地單次考試通過率是100%,會直接給你考試原題題庫。」在購物平臺上諮詢「CBBA考證」後,某「健身教練培訓學院」的培訓講師這樣對作者說。

「CBBA」是中國健美協會的簡稱,而CBBA證書全稱是「中國健美協會專業健身教練證書」。根據其介紹,CBBA證書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官方認可、經由中國健美協會頒發關於健身教練從業上崗的專業證書」,分成初級、中級、高級和國家級四個等級。

在大衆點評、美團等平臺上的健身房主頁中,教練需要上傳證書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身分。這個CBBA證書,就是其中一個選項。比起需要線下實體培訓的「新國職」,即由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頒發的「體育職業能力培訓證書(健身教練)」,CBBA可以選擇線上培訓的方式,顯然更適合像作者這樣要坐辦公室的打工人。

在諮詢過程中,這名講師多次強調他們是一次性收費,學校是官方培訓基地,並非第三方招生機構,並給作者發來了幾張照片:放滿證書和獎盃的辦公室一角,以及平鋪的學員證書。

絕大部分健身教練資格證的考試,都必須通過有官方資質的培訓基地報名。這一規定最開始是爲了確保考生接受系統培訓,但現在卻成了這類培訓方無門檻招收學員、賺取費用的管道。

爲了弄清這個資格證的門檻究竟有多低,訓練時間只有兩年多的作者,毅然選擇了報考CBBA高級健身教練的證書。作者支付了1050元,讓機構幫忙報名,然後收到了兩本教材和一件印着CBBA標誌的上衣。

高級教練的考試總共有100道題,判斷題和選擇題各佔一半。或許是在諮詢過程中感覺到了作者對考試結果的不安,這名講師主動告訴作者,他們機構單次考覈通過率是100%,「還沒有出現過考不過的情況」,並且承諾,如果真的沒有考過,支持免費補考,直到考過爲止。

刷題前,作者先觀看了一些基礎運動解剖學、基礎運動生理學等課程,記下一些知識要點,再去指定的APP做模擬題。但很快,作者就發現,這樣的效率和準確率遠遠不如直接背題庫中固定的真題來得高。比起認真去了解不同形態的人體骨骼,直接死記「骨的形態可大致分爲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對提升正確率幫助更大。

沒過多久,作者的模擬考試分數已經從第一次刷題時的66分變成了後來的98分,其中間隔僅僅5天。但如果現在有人問作者:人體上肢肌包括哪四種?肌肉的輔助結構有哪些?多組數訓練法則有什麼注意要點?健美比賽前訓練週期一週應安排多少次有氧訓練?作者坦言:「自己大概率是回答不出來的。」

考完試後的第20天,作者收到了資格證書,也在中國健美協會官方網站上查詢到了自己考試通過的信息。從開始學習算起,備考時間不過15天。證書的含金量高低暫且不談,那些披上了鍍金外衣又沒有教學知識的「教練」,到底能在訓練中給學員提供多少幫助和保護呢?答案不得而知。

健身行業是一個依賴信息差的行業。從教練的訓練知識和經驗,到教練資格證書的真實性,每一步的信息差,都有可能讓消費者掏更多的冤枉錢。

許多健身學院發放的培訓證書,各種五花八門的資質認證讓人眼花撩亂。但有時,頭銜和證書列得再長,也不一定代表着教練本身的水平有多高。

恩納吉曾經開過一家健身館,現在是一名健身教練。他表示,其實不管報考哪個健身證書,不參加培訓,自學教材也基本能過。他曾在某連鎖健身房工作了一段時間,在他看來,像超級猩猩健身、樂刻運動等連鎖健身房的入職標準和日常考覈,甚至都比這些證書考試更嚴格。

「每月都要認證教練的身體成分,保證其在人均合格線範圍內,並按係數排名,排名越靠前的評分越高,(教練身體狀況)也越優秀。並且還要通過隨機50題的考試,採取閉卷考試模式,不允許查資料,通過考試驗證教練的理論水平,低於90分的算作不合格。」

不過,一張行業認可的教練證書,仍然是參加健身教練面試時的敲門磚。因此,即便花錢買證或考一個實際上含金量不高的證書,對於想入行的人來說也是必需的。

目前來說,圈內普遍認爲健身行業的國際四大認證(NSCA:美國國家體能協會;ACSM: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E:美國運動委員會;NASM:美國國家運動醫學院)在專業上的含金量較高。舉重和田徑等國家隊、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和CBA的體能教練,大多有NSCA的資格認證。

而這類證書含金量高的原因,便在於它的考取難度大於其他資質考試。吳世宏從事健身行業6年,目前就職於某運動研訓中心,負責教練培訓和運動營養指導工作。在他看來,NSCA認證幾乎是市面上所有教練證書中最難獲得的資質。

吳世宏解釋,NSCA雖然有自己的題庫,但不對外公佈考題,所以考生不太可能通過刷題來保證得分。此外,試題也會滾動更新,重複率更低。NSCA的學習內容包括運動生理、運動心理、運動營養、運動技術、運動計劃設計,以及特殊人羣訓練和法律等內容,「訓練經驗欠缺,又沒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很難拿到NSCA的證書」。

和花錢可得的「水證」不同,國際四大認證有較爲嚴格的考覈體系。因此,「買證書」顯得不太可能。然而,正是國際四大認證的稀缺性和高含金量,讓它們成了健身行業造假的重災區。

「電商平臺上健身教練的國際四大認證證書,可能有90%都是假的。」吳世宏表示,熟悉NSCA證書的人,一眼就能通過姓名和格式判斷真僞。據他回憶,之前就有造假證的商家直接找到他們,詢問是否需要爲他們的教練集體制造假證。價格低的只要20元,價格高的則能到200元。而所謂的造假證,實際上就是用Photoshop軟體把證書上的姓名和信息改成特定人士的信息。

國際四大認證證書的真僞,都可以去該認證機構的官網上查詢,而絕大部分的健身小白並沒有查證的意識,看到教練羅列出的英文證書,可能就默認對方擁有絕對的專業性,心甘情願地買下對方推銷的課程。

缺乏統一的行業准入標準,某種程度上妨礙了健身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吳世宏接觸的案例中,部分健身房會員本身就有一定的健康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教練應當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根據會員的健康狀況量身定製訓練計劃。「但是,像CBBA證書、IFBB國際私人健身教練證書等資格認證,其學習內容就不包括運動醫學和運動營養學的知識。」吳世宏說道。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有高血壓這類慢性基礎疾病的會員,想要實現減脂的目標,在訓練過程中有很多限制。「比方說,高血壓的人不允許做力量舉之類的訓練或接近最大輸出的訓練。因爲這類訓練需要通過屏氣或用力呼氣來保證核心和脊柱的穩定性,也就是業內所說的『瓦式呼吸』。但對高血壓人羣來說,這種呼吸方式會導致他們的血壓升高。」

吳世宏還補充道,一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可能會降低病人的心率。這時,如果碰上沒有經驗和相關知識的教練,他們就會認爲學員訓練時心率不夠高是因爲訓練強度還不夠大,所以不斷增加訓練強度,這實際上增加了患慢性疾病會員的運動風險。

在健身行業中,健身教練的證書可能是花錢買來的,可能是刷題刷來的,就算你看到了認可度更高的國際四大認證證書,還要留個心眼看它是真是假。對於想要接觸和學習健身的人來說,健身行業的信息差,可能是必須交的一筆學費。

對於健身小白來說,很難通過看訓練痕跡來判斷一個教練的好壞:教練練得好,有可能是天賦使然,而且也並不代表其有教學能力。吳世宏建議,在找教練時可以先看證書(NSCA認證優先,且需查驗真僞),其次着重觀察一下教練的會員特徵、續課率高的學員數量,以及老學員的反饋。

一直以來,健身圈子裡都流行一句話:「健身先健腦。」但真正的「健腦」,理應是訓練者對動作原理的理解、對神經募集能力的重建、對訓練方式的思考,而非掌握對各類假證、水證的鑑別技能。

當「健身先健腦」的含義,已經變成了「先辨假證再健身」時,我們不得不思考:爲何一項本該聚焦於科學運動的健康事業,卻始終依賴信息差來維繫生存?一個想要鍛鍊的普通人,又要如何避免陷入「考證打假」的信息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