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卸任”後,一位高官來拜訪他報官職,華國鋒擺手說了7字
引言:
從古至今,人們對英雄都有一種執念和幻想,幻想着他們能和武俠小說中的英雄一樣,救人於水火之中。現實中,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英雄,他們在國家存亡的危難之際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行動和努力帶領人民走向光明。面對敵人的侵犯時,他們視死如歸,從不畏懼,最終用血和肉築起了新的篇章。
對於後輩來說,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革命英雄們都將永遠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他們當中,有很多在戰場上犧牲,也有很多堅持到了最後,建國之後依舊心繫國家,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奉獻給了社會。
正文:
追溯歷史,有這樣一位親切的領導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選擇投身到革命事業當中,一路披荊斬棘,緊跟黨和政策的步伐,始終任勞任怨,這位優秀的領導人就是華國鋒同志。
華國鋒原名蘇鑄,山西交城縣人士,出生於1921年。生在戰火紛爭的年代,是一種不幸,但相比於其他普通的老百姓來說,華國鋒就要幸運很多。他的家境比較好,也沒有吃太多的苦,在父母的庇佑下,他還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戰亂紛爭的年代,對於尋常人來說,只渴求能夠吃飽穿暖,不用顛沛流離。在如此動盪的時局下,大多數的農村人都是文盲,根本接觸不到新思想,甚至只能一味地隨波逐流,被社會吞噬。
好在華國鋒在學校接受了很多先進思想的教育,也明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自強,才能真正的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全面抗戰爆發之後,17歲的華國鋒便主動投身革命,跟隨抗日遊擊隊一起抵抗日寇的侵略。
爲了喚醒更多人的革命意識,讓更多的青年主動投身到革命隊伍當中,華國鋒在參加戰爭的同時,還自發在當地宣傳革命意識,在他的不斷努力下,很多青年志士都自發地加入到了他們的革命隊伍當中。
短短兩年的時間,華國鋒就得到了組織的認可,成爲陽曲縣的縣委書記,正式開始了他的爲官生涯。當然,革命時代的領導和現代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畢竟還是以打仗爲主,打仗的同時兼顧當地社會的管理工作。
革命期間,有勇氣能打仗的戰士有很多,但像華國鋒這樣,有勇有謀的青年才俊卻並不常見。因此,領導們也格外重視對華國鋒的培養,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後,華國鋒的個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建國後,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依舊不負重託,爲共和國的事業默默努力着。在華國鋒看來,只有百姓和社會的發展,纔是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職期間他也格外重視農業的發展以及社會水利工程的建設。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袁隆平院士早期搞水稻研發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科研環境不行,還得不到衆人的支持。好在華國鋒同志給予了他足夠的鼓勵和支持,袁隆平院士才一直堅持了下去,取得了後來的光輝成就。
雖說農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起不到太關鍵的作用,但卻是關乎民生國計的大事,也就是說,農業纔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基。古語有云:“民以食爲天”,如果都不種糧食了,那纔是真正的災難。
後來,華國鋒因爲出色的政績表現,被正式調往中央任職,最後做到了正國級幹部的位置。難得的是,無論職位有多高,華國鋒同志始終都不會被慾望迷失了本心,做事始終都很低調。
退休之後,華國鋒十分低調, 安心地在家種葡萄,從播種到收穫,看着葡萄一天天長大,享受着果實成熟的過程。除了種葡萄之外,華國鋒老同志也會經常和街坊四鄰一起閒談莫論,生活好不愜意!
離開政壇之後,也有很多華國鋒同志的仰慕者專門到他的住處拜訪,某次一位高官還特地前來拜訪,正準備向華老介紹自己的官職時,華老卻突然說了七個意味深長的字,這七個字就是:“不提官,來者是客。”
結語:
或許,在很多人的心中,官職都是自己的榮耀,是一件值得炫耀和驕傲的事情。但在華國鋒同志看來,這只不過是一個職位名稱罷了,他始終是個爲百姓服務的普通人,爲官一世,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