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賴清德內外交迫成「跛腳鴨」美臺關係前景堪憂

總統賴清德。(中時資料照)

面對中國大陸威脅加劇、美國政策搖擺不定之際,臺灣總統賴清德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外雙重挑戰。華府智庫「國防優先」(Defense Priorities)研究員迪派崔施(Daniel DePetris)週三(6日)撰文指出,雖然臺美關係在制度層面依舊穩固,但臺灣內部政局高度對立,加上川普政府對臺態度轉趨強硬,讓賴政府在國防、經貿與外交戰略上四面楚歌,更以「跛腳鴨」(lame-duck leader)形容賴清德的處境。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報導,臺灣是個未被美國及多數國際社會正式承認的「準國家」,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更是將統一視爲既定目標,並下令解放軍在2027年前完成進犯臺灣的軍事準備。

但這只是賴清德目前所面對問題之一,雖然臺美在制度層面關係穩固,總統賴清德在國內外卻屢遭阻礙,讓許多華府臺灣觀察家感到擔憂,高度對立的國內政治局勢,加上不按牌理出牌的美國總統川普,迪派崔施提質疑臺灣是否還能繼續以「維持現狀」的心態自處。

國內方面,朝野政黨爭執不休,民進黨與最大在野黨國民黨、新興的民衆黨,在國防預算乃至政府運作基本機制等議題上齟齬不斷。雖然賴政府支持大幅提高軍費開支,部分也是因應川普政府的安全要求,迪派崔施認爲,由在野黨主導的立法院卻對預算案設下重重障礙,甚至在今年1月凍結數十億美元國防預算。

民進黨對國民黨的不滿進一步升高,支持者發動針對五分之一國民黨立委的罷免行動,最後全軍覆沒,所有國民黨立委皆成功保住席次,這代表賴清德若想推動政務,勢必得與在野妥協,否則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爲實質跛腳總統。

除了國內掣肘,川普政府的新經貿政策也爲臺灣帶來壓力。今年7月31日,白宮宣佈對臺灣出口產品加徵20%關稅,做爲全球關稅改革的一部分,雖然賴政府淡化此事,強調關稅只是通往雙邊貿易協議的短期「過渡性措施」,但此舉勢必在短期內對臺灣經濟帶來衝擊。美國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2024年進口臺灣商品總額超過1160億美元。

迪派崔施指出,雖然最終臺美雙方可能就降低關稅達成協議,但華府勢必要求臺灣作出重大讓步,投入數百億美元甚至上千億美元對美投資,纔有望取得協議。

這正是日本與南韓與川普政府談判時的折衷作法,而臺灣恐難置身事外,即便如此,川普可能仍不會善罷甘休,他時常批評臺灣「偷走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

更令賴清德政府錯愕的是,川普政府近日還否決賴清德過境美國前往中美洲的行程。過境美國本屬常態,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就多次在赴邦交國途中於美國停留,北京也已見怪不怪。

白宮卻賴清德過境、以及五角大廈取消與臺灣國防部長的會談,對習近平而言,無疑是大好消息,若這類舉措是出自拜登政府,臺灣政界或許仍能安心認爲美國支持不變;但在川普重新掌權、其外交重點轉向與中國大陸敲定全面貿易協議,以及要求盟友自立自強之際,臺灣是否還能保有過去的「特殊待遇」,值得深思。

最理想的美國政策,是儘可能延長現狀:兩岸不得片面改變現狀、避免升高衝突風險;美國依法持續對臺軍售;臺灣不宣佈獨立;華府也須清楚向臺北傳達訊息:若偏離現狀,美方政策可能隨之調整。

但不論華府做出什麼選擇,臺灣仍須自行整頓內部。美國或許是臺灣最堅定的外國友人,但即便是超級強權,也無法逼迫臺灣國會通過法案、補足國防預算,或讓政府正常運作。否則,一切國際支持最終都將付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