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誤判北京關鍵曝《外交事務》籲:尊重陸「反臺獨」

現在華府普遍認爲,北京正試圖取代美國成爲主導全球的超級強權,然而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外交事務》指出,現在華府普遍認爲,北京正試圖取代美國,成爲主導全球的超級強權,然而這種理解是錯誤的。

該文指出,若仔細檢視中國大陸所聲稱的目標,會發現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中國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大國,對全球的野心有限,而不是一個意圖大幅擴張自身力量、重塑世界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因爲,北京更關注內部挑戰與政權穩定,而非外部勢力擴張。

雖然中大路確實有外交政策的訴求,並時常不當對待其他鄰國,但實際上並沒有侵略或征服它國。不過,北京對其領土管控極爲敏感,尤其是那些至少在外交層面上已被國際社會視爲中國大陸一部分的地區,包括香港、臺灣、西藏與新疆。但除此之外,中國大陸的野心很少延伸得更遠。

文章認爲,如果中國大陸是一個維持現狀、目標清晰且有限的國家,而不是對美國主導地位的重大威脅,那麼美國在處理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時,走的路就錯了。華府過度強調軍事嚇阻與備戰,反而可能製造出原本不必存在的軍事對抗,並有可能使美國在東亞陷入孤立。

美國若想有效影響中國大陸,就該理解其核心利益,分清可妥協與不可妥協之處。相比孤立圍堵,「經濟與外交接觸」比「軍事優先」更有效。

文章也提到,中國大陸對臺灣執着收復,並非單純因戰略或產業利益,而是深植於數百年的國家敘事與主權觀。自明清以來,統治者就將臺灣納入版圖,目的在於管理邊疆、維護貿易與打擊海盜。1895年甲午戰爭割臺後,歷代中國政府都將其視爲「失土必復」。二戰後,開羅會議確認臺灣應歸還中國,1945年中華民國稱之爲「光復」。因此,臺灣在中國歷史記憶中代表着主權完整與民族復興,成爲不可妥協的核心象徵。

美國誤判中國意圖,導致對中政策走偏;在太平洋擴軍不但無用還適得其反。以武力決定臺灣前途更錯誤,因中國主張源於歷史與意識形態,嚇阻反易激化局勢。

文章指出,美國應以「維持現狀」爲目標,重申臺灣不得單方面改變現狀。北京底線是「不能獨立」,若美國在此給予保證並尊重其核心利益,最有助於維持臺海穩定。

要有效應對中國,需理解「真實的中國」而非想像中的威脅。中國目標其實有限、不擴張也不具高度對抗性,已多次清楚表明訴求。若華府真想妥善應對,就該認真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