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通話前夕 《外交事務》評華府誤判中國 籲尊重北京「反臺獨」立場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通話前夕,《外交事務》網站19日刊出長文,以「中國不想要的事—北京的核心目標明確且有限」爲題,指華府長期誤判中國意圖,呼籲尊重北京「反臺獨」立場纔是避免衝突的關鍵。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通話前夕,《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網站19日刊出長文,以「中國不想要的事—北京的核心目標明確且有限」爲題,指華府長期誤判中國,將其視爲急於擴張的修正主義強權,實際上中國更在意的是內部挑戰與政權穩定。文章強調,北京對臺灣的主張根植於歷史與意識形態,而非單純戰略價值,若美方以軍事嚇阻爲主軸,反而可能升高風險。文章呼籲華府尊重北京「反臺獨」立場纔是避免衝突的關鍵。
文章指出,華府決策圈如今普遍認爲,中國企圖取代美國成爲主導性的全球超級強權,並積極擴張領土。這一點已獲得民主、共和兩黨共識。這種跨黨派理解形塑了美國對中政策,聚焦於戰備、軍事嚇阻與經濟脫鉤。
但這樣的認知並不正確。仔細檢視中國公開宣稱的目標,可看到截然不同的樣貌:中國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國家,全球野心有限,而不是一個企圖大幅擴張實力、重塑世界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中國領導人更關注的是內部挑戰與政權穩定,而非擴張對外影響力。中國確實有外交上的訴求,並且時常欺壓鄰國,但它並不意圖入侵或征服。 北京格外敏感的是國際社會承認香港、臺灣、西藏與新疆屬於中國領土,但其野心很少超出這些範圍。
理解中國真正想要什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其領導人與官媒所表達的內容。即便其中許多訊息是爲了歌頌中共,但研究顯示,即使最誇大的宣傳,也能提供有價值線索。至少,它揭示中國領導人希望人民相信什麼。
批評者常以中國話語體系中出現的新詞彙,作爲北京意圖擴張勢力、甚至取代美國的證據。例如,自2021年以來,習近平多次使用「東昇西降」一詞。但文章指出,這句話是描述而非目標;它反映的是北京認爲中國實力正在上升,而美國與歐洲實力正在下滑。更重要的是,習近平說完這句話後,往往還會補上一句常被外界忽略的話:「中國無意改變美國,更無意取而代之。」
有學者認爲中國想要控制檯灣是因爲半導體工廠或戰略考量,但中國對臺灣的主張,其實深深根植於延續數百年的國族敘事。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歷任中國政權皆視臺灣爲必須收回的領土。
1949年後,國共都聲稱自己纔是包括臺灣與中國大陸在內的全中國唯一合法政權。直到臺灣在1990年代邁向民主轉型,臺灣主權地位的討論才真正浮上臺面。換言之,在外交層面,臺灣主權爭議實際上只有約30年曆史,而中國對臺灣的關切,早在臺灣具備現代軍事或經濟價值前一個多世紀就已存在。即使臺灣不具任何軍事或經濟價值,中國領導人依舊會追求統一。
但由於華府誤判中國意圖,美國對中政策因此走錯方向。當前針對中國的外交與經濟孤立措施,以及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多邊經濟機制,都是假設中國是修正主義強權、企圖取代美國並擴張領土。然而,這些手段對一個更專注於內部維穩的國家,幾乎無助於真正接觸。
這意味着,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擴張既沒必要,也適得其反。對中國與東亞其他國家採取以軍事爲先的強硬政策,只會浪費資源去應對低機率的突發情況,長遠來看反而削弱美國軍事實力。這種作法也更可能加劇與中國的緊張。事實上,美國完全可以在不部署龐大軍力的前提下,同時安撫盟友、維持太平洋的軍事存在,並保障自身安全。
企圖以武力決定臺灣未來地位更是錯誤。因爲中國對臺灣的主張是意識形態與歷史因素所驅動,而非單純的戰略考量,試圖嚇阻反而更可能招致挑釁。政策目標應該是維持現狀,這在過去40年向來有效。美國決策者可以多做的是仿效小布希與其他歷任總統:明確強調若臺灣片面改變現狀,美方無法接受,這纔是確保現狀延續的最佳途徑。
中國已表明在臺灣問題上不會妥協,根本底線是反對臺灣獨立。任何能讓北京在此議題上獲得保證的美方舉措,既是尊重中國明確的核心利益,也提高持續現狀的可能性。
文章強調,檢視中國的需求不是天真或對中國過度同情。中國對內與對外都在傳達它想要的事。如果華府想要有效處理對中關係,最好的辦法就是認真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