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會談的轉折 戰爭曙光與和平挑戰
▲川普在白宮會面澤倫斯基後,雙方隨即與歐洲展開高峰會。(圖/路透)
●王宏仁/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2025年8月18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在華盛頓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及七位歐洲主要領袖會面。這場會談的政治意義,遠遠超過該會議是否真的達成什麼突破性進展的結論。
若與今年二月澤倫斯基獨自前往華府的孤立處境相比,這一次的場景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氛圍與力量格局。當時澤倫斯基帶着戰時急迫感,卻在某種不對等的姿態下與美國領導層接觸,幾乎顯得無力。然而,這次他以歐洲七國首腦陪同之姿現身,所展現的不只是象徵性的團結,更是將戰爭問題升格爲「歐洲共同的戰略議題」,給美國的壓力可謂不小。
和平進程能否續推 最終仍取決兩大問題
美國總統川普在會談中的態度轉變尤其值得注意。從今年二月對烏克蘭存有保留,甚至與澤倫斯基之間有言語上的針鋒相對,如今卻刻意採取友善姿態、言詞充滿誇獎之外,並表示美國願意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甚至不排除美軍直接介入的可能性。
雖然具體方案仍未明朗,但這樣的語氣與策略性表態,足以顯示美國開始將自己重新定位爲可能推動烏俄和平的重要仲介者。這樣的轉折,不僅反映川普的戰略考量,也顯示他企圖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和平締造者」、「協議製造者」的角色。或許,川普真的開始對諾貝爾和平獎的爭取認真起來了!
歐洲領袖的集體出席同樣具有深遠意義。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芬蘭總統斯圖布(Alexander Stubb)、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與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皆強調對烏克蘭的支持立場不容動搖,無論是軍事援助、經濟支持,抑或制裁俄羅斯的力度,都必須持續。
更重要的是,這些領袖們一再重申,任何談判必須以烏克蘭的主權完整爲前提,絕不能因俄羅斯的壓力而讓步於領土割讓。這種集體聲明,已經超越了過去歐洲各國在態度上的細微分歧,轉而形成更爲一致的戰略共識。
值得對照的是,這場會議延續了上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阿拉斯加峰會之後的氛圍。兩次會晤一前一後,形成某種政治上的連動效果:如果說阿拉斯加會面是美俄之間試探性的接觸,那麼這次華府會議則是烏克蘭與歐洲力量聯手對川普展現的戰略迴應。
某種程度上,戰爭進入第四年的今日,這已經是最接近「休兵」或「停戰」的時刻。至少,烏克蘭與俄羅斯領導人同意在兩週之內會面,本身就是戰爭爆發以來從未出現的突破。
然而,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觀察,這並不意味着前線戰場的火力即將停止。相反地,戰場仍有可能出現短期的攻防升高,因爲雙方都希望在領土控制上鞏固更有利的位置,爲未來談判累積籌碼。特別是在烏克蘭東部的頓巴斯(Donbas)地區,目前俄羅斯軍隊只完成約七成的領土控制。
戰場上的現實與談判桌上的外交總是交互影響,這也是爲何戰爭「曙光」雖已出現,但依舊脆弱。和平進程能否持續推動,最終仍取決於兩大核心問題:其一是如何處理被俄羅斯佔領的烏克蘭領土,其二是如何建立能讓烏克蘭信服的安全保證機制。若這兩個問題得不到合理解決,和平仍將是曇花一現。
▼歐洲領袖的集體聲明,已經超越了過去歐洲各國在態度上的細微分歧,轉而形成更爲一致的戰略共識。(圖/路透)
華府會談 提供臺灣2層重要啓示
對臺灣而言,這次華府會談提供了兩層重要啓示。一方面,它提醒我們在面對安全威脅時,必須努力營造多邊合作的格局,爭取國際聲援,避免陷入單一大國關係中的被動局面。
澤倫斯基從「孤身赴會」到「歐洲七國陪同」,外交形象的轉變清楚說明了,多邊支持能有效提升一箇中小國在談判中的籌碼,這對臺灣來說是一個正面的借鏡。
另一方面,臺灣也必須看見其中的警訊:即便氛圍改善,戰場並不會隨之安靜下來,領土維護與安全保障仍是最艱難的部分。這也意味着,即使國際社會願意提供支持,臺灣自身在安全防衛與戰略準備上仍需保持高度自主性。
因此,臺灣既要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建立多邊支持網絡,也要認知到最終的安全保障仍繫於自身實力與國際信任的累積。
▼澤倫斯基從「孤身赴會」到「歐洲七國陪同」,外交形象的轉變清楚說明了,多邊支持能有效提升一箇中小國在談判中的籌碼,這對臺灣來說是一個正面的借鏡。(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