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爲何出現極端降雨

近期,我國天氣形勢複雜多變,華北地區遭遇連續強降雨天氣。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全國呈現強降雨與大範圍高溫天氣並存的典型汛期格局。本輪華北降水總體情況如何?未來發展趨勢怎樣?公衆又該如何有效防範?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自7月23日以來,北方多地持續遭受強降水影響,內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區域成爲強降水核心區。“高溫和強降雨多發、分散、影響範圍大是近期全國天氣形勢的特點。”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介紹,目前,一條西南至東北向雨帶穩定維持在華北北部和東北中南部,給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部、北京、遼寧、吉林等地帶來集中降雨。雨帶目前正緩慢向南壓且強度減弱,上述地區降雨強度也將明顯減弱。

截至7月26日,我國北方共有19個站點打破同期歷史月極值,其中13個站點刷新歷史極值。在此輪降水過程期間,陝西北部、內蒙古、河北北部、北京等地累計降水量普遍超過100毫米,石家莊北部、保定西部等區域累計降水量突破400毫米,充分展現此次過程的極端性。

7月28日,北京市發佈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市防汛指揮部啓動全市防汛一級應急響應,薊運河流域桑園斷面已出現紅色預警級別洪水,山區及淺山區出現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風險極高。

爲何近期華北地區出現瞭如此集中的強降雨天氣過程?張濤表示,此次華北暴雨成因複雜,首先是夏季風充足的水汽輸送,爲降雨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條件;同時,在副熱帶高壓的西北側,熱量充足有利於不穩定大氣層結形成,在西風帶冷空氣的影響下,冷暖交匯與暖區對流共同加劇了降水的強度、擴大了降水的範圍。此外,太行山、燕山等山脈的地形對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及其周邊局地極端強降水的形成起到關鍵的擡升和增強作用,提高了水汽上升冷凝成雨的效率,甚至觸發強對流積雨雲,加劇局地降水的極端性。

未來三天,多雨、大範圍高溫仍是華北天氣主要發展趨勢。張濤表示,北方地區將會有兩次降雨天氣過程,一是目前華北北部到東北中南部的雨帶維持帶來疊加降雨;二是未來將有一條雨帶自西向東發展移動影響內蒙古東部到東北中北部帶來降雨。受副熱帶高壓增強影響,全國大範圍高溫天氣將再次出現,但其極端性不強,主要表現爲溼度大、體感溫度高,華北平原以南大部地區悶熱感顯著,西北地區及新疆以乾熱爲主,局地可達40℃以上。

“從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來看,目前西北地區東部至華北仍處於大範圍雲系覆蓋之下,降水整體形勢雖趨於減弱,但未來幾天華北地區降水仍將以分散性的陣雨和雷陣雨天氣爲主。”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提示,近期強降水與之前降水疊加,部分地區累積效應明顯,山洪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提高,救援人員和公衆需依據最新預報預警,關注未來強降雨天氣情況,提前組織在山區或低窪地帶的居民轉移至安全地帶。同時,農村地區也需防範漬澇問題,及時清理排水管道,確保排水暢通。

氣象專家建議,當前正值暑期旅遊旺季,廣大遊客應密切關注目的地天氣情況,在多雨天氣前往山區尤其是地質災害易發區旅遊時應高度警惕,隨時關注政府各部門發佈的各類警示信息。另外,鑑於次生災害的發生往往有滯後性,即便當下或未來沒有降雨,也需關注前期降雨情況,確保自身安全。(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