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0餘萬爲學生配置運動手環,不妨三思而後行
作者:重舟
近日,上海市嘉定區計劃爲幾個年級的中小學生配置10.88萬套運動心率手環,引發熱議。據上海市嘉定區教育資產與財務覈算中心發佈政府採購意向,在2025學年新學期開始,要爲所有3年級、6年級、7年級和10年級學生配置運動手環並對體育課上的運動心率進行監測,三年內完成所有學生全覆蓋,共採購10.88萬套運動手環及相關充電、信息上傳配件。該項目分三個學年完成。預算金額爲2489.8941萬元,預計採購時間在2025年9月。
一個區擬斥資2000多萬元爲轄區內的中小學生配置運動手環,這樣的“大手筆”引發關注,不讓人意外。至於其目的,或可參考有着同類採購意向的上海另一區的說法:提升學生體育素養,推進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常態化監測,加強智能化學生運動數據分析。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一舉措的出發點是可以理解的。隨着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上海市此前已發文明確,全面落實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並基本在校內完成。在此背景下,爲學生配備運動心率手環,既能通過實時監測心率,更直觀瞭解學生的運動強度,也能引導學生在安全範圍內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似乎算得上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嘗試。
但是,此事伴隨的爭議和擔憂仍不容忽視。首先,是採購的透明度。到底採購什麼品牌、型號、功能配置的手環,價格預算是如何形成的,這些都應該給社會一個明確的說法,消除疑慮。而一個手環到底打算用多久?要達成怎樣的效果?這些也都應該事先有充分的盤算,而不是匆匆買了再說。其次,還有隱私安全問題。比如,運動手環不僅能夠監測心率,還可能具備定位等功能。若學校要利用這些手環實現相關信息的監測,對應的數據採集、存儲、使用和管理等,也就當依據相關安全標準做好充分準備,讓家長放心。
當然,更關鍵的一點,還是這一做法本身的必要性,存在明顯的疑問。誠然,提升學生體育素養,推進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常態化監測,很重要。但是,若過度依賴技術手段監測學生運動,是否會讓體育課變得“數據化”“機械化”,甚至形成對體育教育的某種異化?其一,體育教育的核心不僅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而若過分依賴於技術監測,這種“強監測”“強考覈”下的做法,是否會適得其反,讓體育鍛煉變成了另一種任務“打卡”?甚至,是否還會增加教師的負擔?其二,學生體育素養不足,或者說正常的鍛鍊時間都無法保障,還是應該多從源頭找原因。可以假設,如果學生的體育、休息時間依然面臨其他文化課程的明顯擠壓,縱使購買再多的技術設備,可能都無異於緣木求魚。
事實上,類似的爲學生配備可穿戴設備的做法,此前也有過公開的案例,但每一次都引發巨大爭議。這背後,既有對學生隱私安全、採購規範等擔憂,也更有對於該做法本身必要性的嚴重存疑。這些不同的聲音,理應得到相關方面的足夠正視。就此事而言,在“砸錢”之前,有關部門不妨更廣泛地聽取家長、教師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同時也可以考慮在小範圍試點基礎上再視情況作決策。畢竟,無論是之於鉅額財政投入本身,還是從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發,這都非小事,都應該審慎以對。(重舟)
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