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皖簽約加強長三角毗鄰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胡靜漪、李筱盼、曹銘昌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近日,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生態環境廳(局)簽署《關於共同加強毗鄰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協議》,推動跨省相連的21個設區市(區)共同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統籌保護萬物生靈。
水系、山脈是生物繁衍生息的生態廊道,不受行政區劃所限,需要相鄰省份攜手保護。根據《合作協議》,一市三省的重要生態空間包括長江口—杭州灣等近海溼地,環太湖、環澱山湖區域溼地及金澤水庫溼地,黃浦江上游、新安江等重點生態廊道,以及清涼峰、太極洞等自然保護地。各地將共同保護中華鱘、長江江豚以及候鳥遷飛通道棲息地。
保護的基礎是摸清生物“家底”。滬蘇浙皖曾組織19個調查隊、150餘名調查隊員,完成首次長三角地區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共記錄到水鳥109種、115萬餘隻,初步查明區域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佈,爲進一步加強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關鍵區域的水鳥和棲息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年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逐步建立一體化保護機制。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建立跨域野生動物保護和漁業聯合執法協作機制,發佈示範區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實施方案,並完成首份跨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報告。如今,東方白鸛、青頭潛鴨、卷羽鵜鶘等珍稀水鳥在跨省交界溼地頻頻亮相,中華刺鰍、日本鰻鱺、河川沙塘鱧等清水魚類在江南水鄉河網中悠遊,這都是聯合保護的初步成效。
其他省際毗鄰地區也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圍繞太湖流域,湖州聯合蘇州、無錫、常州簽署《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章程(試行)》,其中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合作機制;衢州、黃山、南平、上饒成立“綠色生態聯盟”,在省際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警務聯勤等方面率先突破。
根據《合作協議》,重點區域將繼續先行先試。包括示範區、環太湖地區和開化縣—休寧縣在內,與浙江相關的還有金山區—平湖市、績溪縣—歙縣—臨安區—淳安縣、廣德市—長興縣—宜興市—溧陽市等區域。它們將完善設區市級的生物多樣性協同保護機制,探索建立長三角“昆蒙框架”實施聯盟,形成分區的重點合作事項清單。
比如,示範區已啓動聯合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計劃依託水鄉客廳,建設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園區、體驗展館、科普教育基地和友好單元,面向跨省公衆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曉度和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