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稻田土壤調理新技術助力優質農產品增產增收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8月25日電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土壤質量直接關乎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針對長期困擾南方稻區的土壤酸化難題,近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洋淘湖鎮,一項融合科技創新的土壤調理新技術迎來重大突破。該技術在百畝稻田示範應用中取得顯著成效,未來有望在更大範圍推廣,助力優質農產品生產。

走進洋淘湖鎮沖天村的稻田裡,中國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耕地與農業環境生態研究所、漢壽縣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的專家組成評議組,對105畝應用土壤調酸增產技術的示範田進行現場測產。

正值中稻收穫在即,放眼望去示範田的稻株明顯高於對照田,更加健壯挺拔,稻穗飽滿,長勢喜人。

“對照田水稻高度在一米二左右,而示範田能長到一米三四,葉片翠綠,光合作用依然旺盛。”洋淘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周立武介紹說,“示範田土壤pH值已由原來的5.0提升至6.3—6.5,酸化板結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顯增強。現在測得畝產就超過900公斤,離收割還有十天,預計產量還會更高。”

專家組在深入田間查看、嚴格測產與pH檢測後確認,該項土壤調理技術不僅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增產幅度達到20%—31.6%,而且有效延長了後期葉片功能期,使有效穗數、結實率和千粒重均優於對照田。

與此同時,治理後的土壤pH值強酸性穩定提升到6.0—7.5的適宜範圍,酸化趨勢得到遏制,土壤健康狀況得到根本改善。這不僅保障了糧食產量與質量安全,也爲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土壤酸化治理已成爲國家農業政策的重點方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農業農村部也在3月召開了相關工作推進會,要求加快土壤酸化治理步伐。

湖南省耕地與農業環境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鵬指出:“我國土壤呈現南酸北鹼的格局,湖南又是紅壤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土壤酸化會導致板結、養分失衡、微生物活性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推廣應用土壤調理劑,是當前最有效的解決措施之一。”

此次示範項目技術負責人、湖南新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曉東表示,該土壤調酸增產技術不僅能降低土壤酸度,還能通過原位捕獲、螯合、鈍化的方式,使重金屬離子失去生物有效性,降低作物重金屬超標風險。同時補充鈣、鎂、硅、硒、鉬、鋅等中微量元素,改善團粒結構,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團隊還提出“土壤全面檢測精準畫像—AI智能組方定製套餐—科學施肥管理”的三位一體解決方案。今年在湖南永州道縣同步開展的百畝示範中,同樣實現了水稻增產20%、pH值由5.0提升至6.0的良好效果。

漢壽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瞿科表示:“漢壽是糧食主產區,水稻種植面積超過70萬畝。這次示範探索出一條調酸降鎘、提質增產的新路徑,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推廣和規模化應用,切實提升耕地質量,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最終,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漢壽縣農業農村局等組成的專家組確認,這項針對稻田“亞健康”問題的土壤調理新科技(調酸增產技術),不僅取得了顯著增產效果,還展現出廣闊的推廣前景和市場潛力,爲保障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生產注入了新動能。(林洛頫、李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