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代銷銀行理財卡點在哪?

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劉筱攸

近年來,互聯網銀行代銷銀行理財的規模快速增長,逐漸引起資管行業的重視。微衆銀行、網商銀行等互聯網銀行代銷理財規模的節節攀升,反映出互聯網渠道在代銷銀行理財產品方面有着巨大潛力,也折射出理財公司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以獲得規模增量的迫切需求。

互聯網平臺與銀行理財的“聯姻”並非新命題。早年間已有銀行試水淘寶銷售理財產品,因無法滿足“親見親籤”的監管要求而被叫停。資管新規落地後,《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爲非銀機構代銷留出了空間。不過,即便政策開了“小口”,監管仍嚴控代銷資質,目前僅允許銀行及理財公司作爲代理機構,第三方平臺尚未獲得入場券。

互聯網平臺代銷受限的核心矛盾,在於風險與便利的平衡。首先是部分理財產品包含的非標資產是否適合面向互聯網客羣銷售,業內仍有疑慮;其次是銀行理財產品在信息披露、投資者教育等方面的工作,與公募基金尚有差距;最後是投資者對“剛兌”的慣性預期未消,一旦遭遇“破淨潮”,互聯網平臺缺乏線下網點緩衝,客訴與輿情風險可能存在急劇放大的風險。

儘管如此,理財公司對放開互聯網平臺代銷仍呼聲強烈。有觀點認爲,當前銀行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投資風格被銀行客羣固化,低風險偏好阻礙了多元化資產配置。互聯網平臺的加入,有望爲理財市場帶來新活力,推動產品差異化發展,滿足更多投資者的需求。

實際上,大中型銀行理財公司憑藉母行龐大網點與客羣“穩坐釣魚臺”,但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發力行外代銷;中小機構受制於母行渠道短板,亟需互聯網流量打開增量空間。部分理財公司高管直言,互聯網代銷能“延伸服務觸角”,尤其在觸達年輕客羣方面優勢明顯。

放開互聯網代銷是否可行?業內普遍認爲需滿足三大前提,即信息披露標準化、投資者教育體系化、風險管控機制完善化。

有分析師對此持樂觀態度,認爲隨着理財行業監管政策的逐步放鬆,2025年有希望取消客戶購買較高風險等級理財產品面籤的監管要求,甚至准許銀行理財產品在互聯網渠道代銷。若這一舉措能得到落地,或將爲銀行理財公司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量空間。

互聯網代銷並非簡單的渠道擴容,而是大財富管理生態重塑的關鍵一環。互聯網代銷的放開不應止步於量的突破,更需以投資者利益爲核心,夯實信息披露與風險防控的根基。唯有如此,銀行理財才能在與互聯網的融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