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的中場戰事:2025上半年背後的加減法

誰能在押注未來的"加法"中取得實質突破,誰能在聚焦提效的"減法"中激發組織動能,誰就將成爲中場戰事後的真正王者。

2025上半年的互聯網市場,更像是一場硝煙未散的"中場戰事"。中場之上,一邊是史無前例的重點押注投入,一邊是戰士斷腕級的戰略收縮。

阿里豪投3800億向AI基建、京東三年投400億用於供應鏈升級、百度自動駕駛研發投入佔比增加——巨頭們以加法築高技術護城河;而另一側,騰訊大股東減持美團套現離場、阿里合夥人制度瘦身提效、字節跳動關停十餘款應用並收縮福利——減法刀刃向內,割捨冗餘枝蔓。一進一退之間,並非是大廠們簡單地擴張與收縮,而是在行業新階段對資源配置和價值重心的一次深度校準。

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做出加法還是減法,這些互聯網大廠們都是在剝離昨日,押注明日。下半年大家的業務重心都有新偏向,減法比加法或更需要勇氣。

一、重金築牆:押注未來賽道

降本增效似乎現在已經成了行業共識,但互聯網大廠們的"加法"絕對不是盲目的擴張,而是押注未來的戰略調整。這背後邏輯在於,在存量競爭時代,唯有構建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或生態優勢,才能贏得下一輪增長。

在做"加法"方面,不得不提到阿里巴巴今年2月份宣佈的在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領域豪投38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不是短期行爲,而是對未來至少5-10年的長期規劃和承諾。

阿里絕對算是國內電商行業的優等生,2013年至2014年處在巔峰的阿里巴巴在整個電商市場的市場佔有率曾達到80%,2019年市場份額仍能超50%。但是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團市場份額已降至33%。

阿里眼看着在電商領域的成績江河日下,只能另尋出路來保證自身優勢。事實上,阿里在AI方向已經早已佈局,2009年9月阿里巴巴投資的阿里雲服務器確實支撐能夠支撐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擴展。年報顯示,2025財年,AI需求推動下阿里雲收入雙位數增長,AI產品收入連續七季三位數同增。

依趨勢看,阿里正以"AI基礎設施供應商"爲目標,以強大底層算力平臺吸引多方搭建AI應用來保證自身份額地位。不過話又說回來,3800億的巨大投入巨大如何轉化爲可觀的商業回報是巨大挑戰,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家都在大力投入,阿里也確實是在一邊享受一邊冒險。

然而,3800億的鉅額投入想要轉化爲可觀商業回報確實是風險與機遇並存,面對日新月異的AI技術和羣雄逐鹿的競爭格局,阿里既在享受先發紅利,也在進行一場高風險押注。

電商起家的大廠中,阿里的競爭對手之一京東也是亟需尋求新出路。京東的戰略"加法"一方面是在物流上持續加固供應鏈壁壘,另一方面是基於供應鏈的優勢進軍酒旅市場。

用劉強東自己的話來說,京東過去多年保持着每隔三年創新一種商業模式的節奏。這一輪創新,劉強東盯上了酒旅餐飲。

衆所周知,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都是"自營物流體系搭配高效供應鏈",特別是在電商行業步入存量競爭時期,物流服務體驗以及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已然成爲吸引用戶並促使其持續使用平臺的關鍵要素。

據財報信息,2024年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達1610億元。今年5月,京東物流正式宣佈供應鏈倉配產品重磅升級,升級後的京東物流無疑效率會進一步提高,爲京東搶佔消費市場贏得先機做好物流保障。升級物流之後,緊接着今年6月18日,京東邀請全體酒店商家參與"京東酒店PLUS會員計劃",享受最高三年0佣金。

基於對供應鏈的深度佈局,京東進軍酒旅行業後計劃爲酒店業提供供應鏈服務以降低成本。倘若京東在供應鏈及物流領域的措施成功落地見效,有望重塑"快速物流即京東"的用戶認知,甚至將供應鏈實力打造成獨立盈利業務;反之,若投入大但運營效率未顯著提升,則可能陷入重資產運營困境。

比起阿里京東的重金投入,百度重金押注的自動駕駛也被業內所期待。基於百度在AI領域的研究,百度將下一個重點賽道瞄準了自動駕駛領域。目前,百度的"蘿蔔快跑"正迅速出海擴張。今年以來,"蘿蔔快跑"先後與迪拜、阿布扎比達成合作。下一步,蘿蔔快跑還將在瑞士和土耳其落地無人車服務。

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蘿蔔快跑在全球提供了超過140萬次出行服務,同比增長75% 。截至今年5月,蘿蔔快跑累計提供的出行服務已超1100萬次。據悉,百度從2013年入局自動駕駛以來,在該領域的總研發投入已超過1500億元。

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萬億元,"車路雲一體化"相關市場規模超14萬億元。"蘿蔔快跑"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領域正快速發展,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未來有望爲更多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務。

百度押注智能駕駛不僅是百度自身的背水一戰,更是檢驗 "中國能否誕生全球級自動駕駛平臺" 的關鍵試金石。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自動駕駛領域已成爲各國科技巨頭爭奪的戰略高地。百度憑藉其多年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核心技術上的深厚積累,率先在這片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領域發力,試圖打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動駕駛平臺。

二、刀刃向內:剝離聚焦

"加法"是資源的戰略傾斜,那麼"減法"則是大廠在增長預期持續承壓的背景下對內的捨棄。

近日,Naspers在電話會上表示,其對美團的出海戰略感到"失望",認爲美團的失敗風險將增加。

美團今年5月宣佈準備在巴西推出外賣服務平臺"Keeta,計劃未來五年投資10億美元在該國建立並拓展業務。這一佈局,無疑是將美團與Naspers旗下的iFood直接對立。iFood是拉美地區最大外賣平臺之一,美團的進駐勢必會對iFood帶來一定的危機。

或許是因爲對於美團的出海沒有信心和競爭壓力,Naspers選擇了套現離開。數據顯示,Naspers宣佈減持當天,美團尾盤收跌1個點。

據悉,Naspers通過旗下Prosus持有騰訊約24.01%股份,並通過騰訊間接持有美團4%股份。近年Prosus雖減持優化投資組合,但堅守約24%持股底線,穩居第一大股東。

而騰訊更是美團崛起的關鍵推手,騰訊自2014年起持續投資,持股比例曾達約17%。但在2022年,騰訊通過"分紅式"減持將其持有的大部分美團股份分配給股東,雙方關係實質性"分手"。

值得一提的是,減持美團很可能爲Naspers釋放約40億美元現金。Naspers於2022年獲得這些股份,當時騰訊"分紅式"減持,將持有美團17.0%的股份分配給股東。美團對此也發佈公告稱,騰訊劉熾平已辭任美團非執行董事。至此,騰訊和美團"分手"。

不管是騰訊和美團的"分手",還是Naspers如今減持美團,都是說明美團現在的業務核心同騰訊、Naspers在未來的發展戰略和利益上起了衝突, "減法"意味着過去的佈局不再符合未來的發展。

在這些互聯網大廠中,"減"不僅僅體現在業務和投資上,人員結構的優化也正在同步進行。

6月26日,阿里巴巴發佈2025財年年報,而年報中的最新合夥人信息發生了一些變化。合夥人總數從26人精簡至17人,其中戴珊、方永新、彭蕾、宋潔、孫利軍、武衛、俞永福、張勇、朱順炎9人已退出合夥人之列。

阿里除了人員上的減少,核心管理層也更加年輕化。早在2013年,馬雲宣佈卸任集團CEO時,就曾強調過管理層年輕化的重要性,表示阿里必須讓更多年輕管理者到一線歷練。

在阿里2025年ESG報告中可以看到,2022財年阿里員工總人數134,804人,2023財年下降至129,394人,2024財年進一步減少到123,153人,2025財年略有回升至124,320人。也就是說,自2023年起,一直都在精簡人員,直到最近一年人數才小幅度上升。

2023年以來,阿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聚焦電商、"AI+雲"兩大主業,退出非核心資產,業績一路向好。阿里在2023年進行"1+6+N"的重大組織變革後,將集團拆分爲更獨立的業務集團。這種分權化、子公司化的架構,要求集團層面的治理結構更精幹、更聚焦於戰略方向、資本分配和核心治理職能。

這一次合夥人精簡後可以看到,目前的合夥人團隊中,與電商業務、AI+雲業務直接相關的合夥人數量佔比已超過四成。年報顯示,2025財年,阿里的電商與雲業務收入總和佔整體營收超7成。電商是阿里的根,AI是阿里的新方向和新機遇。

相比較前兩者的"減法",字節的福利體系"減法"更能看出大廠在行業寒冬下的降本增效。

2025年5月,字節跳動在多地實施了一系列新規,包括"禁止餐食外帶""午休不得關燈""限制摺疊牀使用"等,今年年初,字節取消了春節紅包、下午茶、節日禮品等福利措施。曾以"高福利"聞名業界的字節,這輪福利收縮是互聯網行業告別野蠻生長、轉向精細化運營的必然趨勢,也是降本增效最直觀的體現。

另外,字節跳動也在逐漸剝離非核心業務。在今年4月份,字節跳動旗下的教育類APP瓜瓜龍宣佈自2026年4月15日起,瓜瓜龍啓蒙App將在應用商店下架,並於當日00:00起,瓜瓜龍啓蒙將停止服務。早在去年年10月,瓜瓜龍就曾表示關停服務,但很快又取消了這一決定。

字節跳動曾對教育業務寄予厚望,2020年大力教育品牌正式啓用,旗下涵蓋瓜瓜龍、清北網校、學浪等多個教育產品。瓜瓜龍作爲其明星產品之一,主打8歲以下兒童AI錄播課,早期通過贊助熱門綜藝、明星營銷等方式迅速打開市場。

近些年字節跳動海外收入增長迅猛,研發投入也不斷加大,重點佈局AI大模型等技術領域,這使得教育業務在資源競爭中處於劣勢。通過剝離非核心業務,字節可以更加專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優勢。

近年來,全球科技巨頭及國內大廠因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資本市場估值回調等壓力,普遍縮減福利、控制開支、優化人力成本。無論是"加法"還是"減法",都昭示着互聯網大廠們正在在從無序擴張到精準投放,變革之後能夠在發展的洪流中站穩並實現商業價值的或許纔是中場之後的王者。

三、中場之後:戰略重塑的關鍵期

2025上半年的"加減法",絕非戰役的終結,而是在中場之後快速調整狀態重回戰場,也是標誌着大廠們將進入一個複雜的新階段——戰略重塑的關鍵期。

這一時期,大廠們不再滿足於既有優勢領域的深耕,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爲廣闊的未知疆域。它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業務版圖,以"加法"積極佈局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前沿陣地,力求在新一輪的科技浪潮中佔據先機;同時,通過"減法"剝離非核心、低效率的業務線,集中火力聚焦於最具潛力和競爭力的領域,搶佔未來發展的先機。

"一增一減"看似矛盾,實際高度統一於大廠們當前的核心戰略轉型:聚焦主業、押注未來、提升效能。騰訊一邊收縮邊緣業務、裁撤冗餘團隊,一邊加碼AI人工智能,試圖在社交場景中構建新的生態技術;字節則通過剝離遊戲、教育等非核心業務,將火力集中於TikTok的全球化與豆包AI大模型的研發,以應對Meta、OpenAI等海外巨頭的挑戰。

上半場大廠們完成了戰略收縮與核心聚焦,下半場的核心命題已然來臨。

無論是"加法"還是"減法",本質都是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但是,"加法"投入後能否有收益和發展,"減法"過後能否帶來效率提升,纔是各家應該最爲頭疼的問題。畢竟戰略調整隻是門票,能有技術突破、市場份額、盈利路徑纔是真正站住腳。在AI、自動駕駛、雲計算基礎設施、智能供應鏈等核心領域,技術更新迭代、生態構建能力等都容易卡脖子。

此外,處在戰略重塑期的大廠們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組織內部的陣痛。核心聚焦後伴隨而來的裁員、架構調整仍處在消化期,正如字節降低福利標準,標準降低後難免會引發員工的不滿,工作情緒和工作效率短期內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且國內電商、廣告等現金流業務增長持續承壓,削弱對新興業務的輸血能力,沒有資金支持,很難能保證下一步的發展。

另外一個方面,國內市場漸趨飽和,能否順利開闢國外市場關乎未來增長空間。開拓國外市場考驗的不僅是產品本地化能力,更是供應鏈、合規、本地運營等綜合實力。文化差異、消費習慣、語言障礙等因素,都可能成爲企業融入當地市場的絆腳石。如何精準把握不同用戶的需求,制定符合當地特色的營銷策略,培養本土化人才團隊,成爲互聯網大廠們必須攻克的難題。唯有在這些方面持續發力,構建起全方位的競爭優勢,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紮根。

互聯網行業的決戰纔剛剛啓幕,所有的戰略重塑都是要回到商業價值本身,深度價值的創造能力纔是衡量巨頭價值的新標杆。2025下半年互聯網大廠間的距離或進一步拉大,競爭也會愈演愈烈,整個行業的資源或將重新配置,深刻影響上下游產業鏈。短期陣痛不可避免,但穿越深水區後行業或許將迎來更健康的格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廠們仍需保持警惕和決心。誰能在押注未來的"加法"中取得實質突破,誰能在聚焦提效的"減法"中激發組織動能,誰就將成爲中場戰事後的真正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