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界的春天還沒有來

近日醫界十一個團體聯合抗議醫學生招生總量遭放寬,呼籲教育部落實總量管制。對此,衛福部表示不曉得教育部如何在不突破總額的情況下,擴增一○五名員額;教育部則急發聲明澄清新覈定三所學士後醫學系名額並未逾越總額,且是與衛福部達成共識後才做出的決定。姑且不論決策過程的真相爲何,相關單位在醫界強力反彈下龜縮、網內互打,讓民衆瞠目結舌,也因此驚動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找來教育部鄭英耀部長、衛福部邱泰源部長協調處理,拍板醫學系學生招生總名額維持一千三百名的現況不變。

若從結果來看,醫界似乎是守住了防線,卻引發了輿論對於醫師走下神壇、爲了保護高薪而發起抗爭的批判。更因爲這樣的結果,在現今我國極度缺乏護理人力的現況下,坊間開始有了反對行政院護理人力政策整備十二項策略計劃中的「擴大大學護理系招生名額」方案的聲音。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引用的理由就是廣開招收大門將造成專業學歷貶值,壓低護理薪資談判籌碼;卻模糊掉醫護出走、急診壅塞等醫療體系崩壞的現象,是因健保總額成長限制下,使得醫師人力集中在熱門科別,造成留任急重症、小兒科、婦產科或偏鄉人力誘因不足、城鄉分佈不均等之結構性問題。

由於醫療是極具高度學識及技術要求的專業,各國均對醫師及藥師人數進行審慎的評估與控管,以避免過多的醫藥人力投入醫療體系後會誘發醫療需求增加。因爲在醫病資訊不對等下,醫/藥師可能會有不必要的檢查、過度治療或用藥等行爲,導致醫療資源浪費。然而這樣的招生總量限制,主要是針對可能會誘發醫療需求的醫療人員所做的限制,個人就曾在二○二三年十一月廿三日直播,不解爲何臺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要參加黑十字運動上凱道,訴求限制護理系招生名額。因爲護理提供照護不會誘發醫療需求,更何況在臺灣的全民健保與總額制度之下,整體醫療產業之產值受限於每年的保費額度而非實際服務量。

因此,當待遇條件和勞動付出不成比例將導致專業人力流向其他負荷較小的專科,留任者必須負擔更加沉重之業務。若增加更多的醫師人數,在現行健保總額制架構下,將使每位醫師分配到的給付資源更少,高風險、高辛勞的重症科或大科對於醫師的推力也將會愈發巨大。

隨着我國邁入超高齡社會、諸多醫院持續擴建擴牀,醫療照護絕對是剛性需求,對於每年應增加或限制招收多少醫學生,政府需要有更精準的評估。但對於護理人力需求,相較於已發展國家每萬人口超過百名護理人力,我們更需要國家社會積極配合世衛組織於二○二一年世衛大會時通過的「二○二一─二○二五年護理與助產戰略方向」,就「教育面」增加護理人力的質與量、「工作職場面」改善護理正向執業環境、「領導面」提升護理直接政策制定的機會與「服務面」擴展護理進階角色之範疇等四大戰略方向全面投資護理。

醫界發出不受尊重怒吼後,行政院長在兩天內即召開跨部會的會議;而我們更卑微的期待是:護理界的團結與國家社會對護理能有更好的尊重與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