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高新的“雷”,還沒爆完?
長春高新(000661.SZ),“雷”的外焦裡嫩。
4月20日晚間,公司披露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2024年營收下降7.55%,淨利潤下降43.01%;2025年一季度繼續崩塌,營收下降5.66%,淨利潤下降44.95%。
更可怕的是,目前看,長春高新的“雷”,可能還沒爆完。
長春高新的狀況,肉眼可見越來越危險:
作爲業績支柱的生長激素業務,已遭集採衝擊,很快又要迎來“價格戰”;
第二收入來源的疫苗板塊,業績已徹底崩了。
先看長春高新的生長激素業務。
生長激素,俗稱“增高針”,下游需求人羣主要是身高發育障礙的兒童。長春高新是國內生長激素行業的龍頭企業,旗下有金賽藥業、百克生物、華康藥業和高新地產等公司,覆蓋生長激素、疫苗、中藥、地產等業務。其中金賽藥業(主營生長激素)是公司核心業績來源。
2024年,金賽藥業貢獻了公司79.24%的收入來源。事實上,金賽藥業佔收入比重常年在八成左右。2024年,金賽藥業利潤下滑40.67%,2025年一季度又下滑38.31%。可以說,金賽藥業的潰敗,是長春高新業績崩盤的元兇。
生長激素業務的慘烈下滑,源於集採衝擊。
2021年開始,市場就開始傳出要對生長激素進行集採;2022年1月,廣東省醫保局牽頭的11省聯盟集採發佈文件,重組生長激素納入集採;2022年10月和2023年11月,福建省和浙江省也開始帶量集採;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發佈通知,明確2024年繼續擴大集採覆蓋面。
生長激素納入集採的省份越來越多,長春高新的業績自然越來越差。
爲了拯救業績,長春高新近年大力發展長效水針,長效水針尚未納入集採,且客單價較高。目前,生長激素長效水針收入貢獻已從集採前的11%提升至32%左右。另外,當前長春高新還是國內唯一一家有生長激素長效水針的企業。從理論上講,如果長效產品佔比越來越高,長春高新的生長激素業務的下滑趨勢有望緩解。
但是,“價格戰”的刀很快要砍過來。
已經有越來越多企業佈局生長激素長效水針:
特寶生物、維昇藥業、諾和諾德的相關產品國內上市申請分別於2024年1月、3月、9月被藥監局受理;天境生物產品於2024年12月9日提交了上市申請;優諾金產品已處於國內臨牀3期;安科生物處於準備報產階段……
長春高新長效產品的壟斷地位很快就要被打破,預計2025年就會陸續有競品上市。
還有更多問題:
消費降級趨勢下,高價的長效水針有多大增長空間?
未來長效水針是否也會集採?
新生兒越來越少,生長激素的消費羣體會不會越來越少?
可以說,從任何角度看,長春高新的生長激素業務都不容樂觀。
長春高新的疫苗業務,則徹底崩了。
主營疫苗的百克生物是長春高新第二大收入來源,目前貢獻公司收入的9.13%。
疫苗板塊貢獻雖然遠遜於生長激素,但也一度大有希望:2023年,新產品帶皰疫苗上市帶來業績增量,百克生物營收直接大增70%,利潤更是暴增176%。
不過,2024年,百克生物利潤又下滑53.67%,2025年一季度更是下滑98.24%,淨利潤只剩下100多萬,已經很接近虧損了。
一方面,新上市的帶皰疫苗競爭加劇,以銷售能力見長的智飛生物與GSK合作推廣帶狀皰疹疫苗,給百克生物產品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去年以來國內疫苗廠家紛紛下調了流感疫苗的價格,百克的鼻噴流感疫苗也面臨着比較大的內卷壓力。
當前壓力太大了,前景也很堪憂。長春高新的疫苗業務,可以說已經越來越雞肋。
作爲曾經的醫藥“大白馬”,目前長春高新市盈率已經只有10倍,股價自高位最大回撤超80%。但機構的興趣卻越來越低。
2024年末,持有長春高新的機構家數是398家,較2024年中期又減少了50家,較2022年末(867家)減少超過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