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也救不了?臺灣產業兩極化警訊 經濟學者全說了
臺積電。資料照片
臺股持續震盪攻堅,8月大盤指數突破24,416高點,盤中創下24,570點歷史新高點,月K線連四紅,月成交量放大至9.41兆元,呈現價量齊揚局面。好多散戶朋友眼睜睜看着指數創高,持有個股表現卻無感。臺灣產業景氣兩極化不僅出現在出口數據,導致總體經濟數據上、下半年可能有極大落差,股市的產業類股也顯現「K型分化」,呈現新經濟火熱、舊產業低迷。
屬於新經濟的AI伺服器、半導體、車用電子等科技核心族羣,在全球算力投資與新應用驅動下,吸引資金涌入,股價節節攀升;被歸類爲傳統塑化、紡織、鋼鐵及內需相關產業,早已面臨外需不振、匯率升值侵蝕毛利、庫存去化遲緩,營收與股價雙雙承壓。
以臺灣證券交易所截至9月5日的統計,產業別指數方面,漲幅以生技醫療類指數上漲9.09%爲最大,跌幅以玻璃陶瓷類指數下跌18.69%爲最大,也是產業在股市表現落差極大的證明。此外,證交所分析本週各產業上市股票成交值,前三名爲:半導體類4,603.30億元,佔全體上市股票交易值22.42%;電子零組件類4,491.15億元,佔全體上市股票交易值21.87%;電腦及周邊設備類2,105.06億元,佔全體上市股票交易值10.25%,顯示半導體、資通訊三個產業類別的交易佔比已超過整體交易的半數!
作爲景氣指南針的股市,各產業類別表現差異巨大,總體經濟的統計數據也有相似情況。主計總處最新的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大幅上調至4.45%;其中,上半年經濟成長率6.75%,特別是第二季成長率高達8.01%;但來到下半年,第三季僅剩 2.91%,第四季更下滑到 1.72%。
這樣巨大差距的原因何在?根據主計總處的說法,來自國際科技大廠躲避川普關稅的搶單效應:半導體晶片、人工智慧與新興科技應用的終端需求強勁,帶動相關業別出口大幅成長。據此邏輯推導,臺灣今年出口集中在半導體晶片、AI和資通訊產品,帶動股市半導體、電子產業類股的交易興旺;一旦來到下半年,先前拉貨的刺激因素淡化了、出口減少了,臺灣的經濟成長率當然也難以提振。而疫後以來原本就相對低迷的石化、五金扣件、鋼鐵產業,更面臨企業利潤率腰斬,員工無薪假遽增、景氣崩壞。這種產業兩極化的現象,正在摧毀我們所認知的臺灣經濟奇蹟。
6日(週六)晚間7點首播的工商時報【市場觀測站】PODCAST節目,主持人就上述的臺灣產業兩極化、總體經濟短期落差的罕見現象,訪談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也是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希望能給觀衆、聽衆對後續可能發展情勢,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過去我們常說「護國神山」臺積電是臺灣經濟的火車頭,但現在這輛火車似乎只拉動了特定產業。吳大任認爲,造成這種巨大落差的主因,除了眼前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的影響外,更牽涉到臺灣的經濟結構,以及長期無法參與國際經貿協議所累積的阻礙。
吳大任指出,臺灣的出口在GDP的佔比非常的高,近年來大概介於60%~70%之間,和臺灣貿易競爭最激烈的韓國,出口在GDP的佔比大約50%,日本只有20%,中國大陸的出口在GDP佔比近年大概是介於17%~18%。臺灣出口在GDP佔比非常高,是因爲臺灣自己本身的內需市場很小,臺灣企業任何業務發展都需要走向國際市場;此外,許多產業的形成是垂直分工,衆多中小企業爲求生存、各有方法,不像韓國大財閥或日本大商社,單一企業的好壞就會主宰了全國經濟的走向。
總之,吳大任在節目中,以其深厚的產業研究實力,扼要、但不失主軸地解析臺灣產業自1980年代以來的變遷,以及留下的後遺症,給予關切臺灣經濟發展何去何從的國人,帶來重要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