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蝠萌樣現身花蓮!數量倍增 5年數量提升至少1倍
臺灣狐蝠爲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地區爲花蓮、綠島、龜山島,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羣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不過其野外族羣近年呈現成長趨勢。(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臺灣狐蝠爲我國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地區爲花蓮、綠島、龜山島,其中花蓮的狐蝠族羣相當特別,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疊,近日甚至傳出狐蝠因受傷,不慎撞上民宅鐵卷門的意外,顯見其族羣確實生活在民衆周遭,但即便如此,野外數量在有關單位的努力下,依然呈現上漲趨勢,農業部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羣策表示,2020年調查花蓮約莫有50只,目前數量粗估達100只以上。
據瞭解,臺灣狐蝠爲夜行性動物,仰賴視覺及嗅覺而非聲波,白天的棲息狀態,不同於傳統印象的蝙蝠爲「集體生活在洞穴」,狐蝠棲息於樹梢,並且多爲單獨行動,而生存於花蓮的羣體更是特別,主要棲息在海拔50公尺以下的丘陵平原,與人類生活環境高度重疊,因此市區、校園中的樹木,就是這些狐蝠棲息及攝取食物的重要來源,如何保存及栽種符合狐蝠需要的樹種,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黃羣策提到,自2020年起,分署便與花蓮縣政府分工合作,研究狐蝠族羣的同時,也盤點花蓮縣內狐蝠生存區域的植栽狀況,發現狐蝠的日棲點很多都是在棕梠科的植物,例如大王椰子、亞歷山大椰子等樹種,甚至是榕樹、黑板樹等都能看見其蹤跡,而食物來源就更多,在花蓮至少有16種樹木果實能作爲狐蝠的食源,目前來說,狐蝠能夠棲息、獲取食物的熱點多在校園、公園,尤其在美崙山區等綠地。
本次傳出受傷的狐蝠是曾被捕捉研究的母蝠「文文」,並發現其頭部有被天敵攻擊的痕跡,讓人聯想是否可能又是「外來種」導致,黃羣策表示,能對狐蝠造成威脅的多爲猛禽或是大卷尾等鳥類,因此受到流浪貓狗攻擊的機率可說是相對小,但具體來說是被什麼物種攻擊,還是沒辦法輕易斷定;目前文文收治在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預計康復後進行野放,時間視狀況而定。
黃羣策補充,民衆若看見狐蝠不必過度擔憂「是否攜帶病原體」,臺灣狐蝠爲素食者,主要都是吃果實,生活環境也相對寬闊乾淨,進行生物研究也沒有在臺灣狐蝠上發現病原體,但也呼籲民衆不要對其族羣進行過度干擾,避免影響生存。